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310字。

  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改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新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
  春节作为岁首年始,它的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关。夏商周及之前,“年”有不同的称谓。《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度日载。”其中的“年”,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的“年”字,便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云:“年,谷熟也。”谷物一年一熟,人们便以谷物成熟的的周期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年。有了“年”的概念,也就能够确定年的开端。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时间的开端,认为这对于秩序的构建具有基础性意义,所谓“履端于始,序则不愆”。夏、商、周三代分别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和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作为自己的“年始”,为过年习俗的形成奠定了时间基础。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我们难以确知夏商以前人们过年的情形。到了周代,已经形成丰富的过年习俗。周人以夏历十一月为年始,年终祭祀、庆贺与正月之吉的行事,构成当时过年的基本内容。
  周代,新年这天多被称为“正月之吉”,宫廷中要举行盛大的朝正仪式,诸侯百官朝见天子,天子则举行宴会活动,并表彰奖励诸侯百官的功劳。正月之吉也是公布政令法律、教化百姓的日子。周代的岁首行事,更多是利用新年伊始、岁月更新的机会发布政今,推行教化,以保证整个社会在新的一年里有序运行。毋庸置疑,过年的习俗在周代已经形成,春节至少经历了三千多年的生命历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重新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为正月,由此夏历一月一日成为岁首之日,年终岁首活动相应转移到新的时间来举行。此后两千余年,过年基本上就以夏历一月一日为标志性时间展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春节之所以赓续不绝,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第一,春节植根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是春节持续存在的根基。第二,历法的长期稳定和节假制度的建立,为春节的传承提供了保障。三代之前我国已经形成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合历。之后虽然历法测算日臻精密,但编制历法的原则长期稳定,这同样为春节的持续存在提供了条件。第三,官民共享的特征造就了庞大的春节传承群体。官民共享,不仅仅意味着统治阶层会和平民百姓一样亲自参与节日的各种习俗活动:更重要的是,官方也会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活动,从而使节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时空。人们通过参与其中来协调天人关系,更新社会关系,并让个体的身心关系得到调节,使春节具有强化个人同家庭、家乡、地方、国家的情感联系,增强社群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功能,从而深深嵌入社会结构之中,成为社会成员无法离弃的文化传统。第四,不断更新、开放包容的春节文化,为春节的传承持续赋能。春节不是僵化封闭的文化系统,它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纵观历史,不同朝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时代的特点,发展出符合时代的习俗活动。
  春节文化蕴含着物质充裕、社会和谐、精神富足等人类共同生活理想,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共同价值,这是它能够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而随着走向世界,春节也必将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摘编自张勃《春节:年轻的古老节日》)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会议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人认为时间开端对于秩序构建具有基础性意义,“年”的概念的出现标志着春节这一“年始”的形成。
  B.周代春节称“年”,其蕴含着对谷物成熟的重视,但此时过年的内容不仅包括祭祀、庆贺,也包括了公布政令法律,教化百姓。
  C.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年始”,直到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春节才基本固定在同一个时间点,并延续至今。
  D.春节根植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的中华文明,其申遗成功能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文化创造赋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甚至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过年习俗。
  B.三代之前,我国就有了相对完善的阴阳合历。历法的长期稳定,是春节能够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
  C.春节文化蕴含丰富,寄寓着人类共同生活理想,承载着人类共同价值,因此能被世界其他国家接受。
  D.春节申遗成功,使我们意识到了传统节日研究保护的紧迫性,作者认为这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5段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文博场馆过大年、旅游过年、阖家相约电影春节档等崭新形态,为春节的仪式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B.世界各地唐人街张灯结彩,举办春节庆祝活动,外国友人也纷纷参与其中,学写春联、品尝饺子,感受春节的独特魅力。
  C.2024年11月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变化是除夕再度被纳入法定假期。
  D.1983年,第一届中央广播电视总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办,2025年蛇年春晚,已经是第43届春晚,春晚成为了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5.春节申遗成功,在寒假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你准备从春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写一篇论文,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列出行文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节选)
  李甲说:“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孙友为我出了一个主意倒是不错,但恐怕恩卿不会同意!”
  十娘说:“孙友是什么人?他出的主意如果好,为什么不可以同意呢?”
  李甲说:“孙友名富,是徽州的盐商子弟,少年风流之士。昨夜听到恩卿唱歌,因而问及。我把你我的难处告诉了他,他愿意用一千两银子聘你跟随他。我得到一千两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