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690字。

  江西省宜春市2025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桐城派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栢、姚莹、曾国藩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应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的一流外交??;并孕育出以姚鼐、吴德旋、祁窝藻、张裕钊等人为代表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令人瞩目。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了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理念认同,是传统文化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共同体是人与人的群体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础是价值认同与思想归属。从桐城派的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
  简单地讲义法, “义”就是言有物,  “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櫆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
  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
  (摘编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材料二:
  桐城派的文论滥觞于戴名世,其后方苞捉出义法说,刘大櫆在继承方苞的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神气音节”和“品藻”说,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张为文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而不可偏废。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史绵延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文派。
  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儒家经义,是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义理是思想内容,是道的层面;考据是基本功,是文献资料,用来佐证义理的;辞章是文辞,属于创作技巧,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三者是学术的三个层面,是一体三面, “辞章”亦即文章,只是学术的一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文学”。姚鼐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要追求思想,应当明“道”,所以“义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道”要通过辞章来传播,也要美,要写得平易畅达,不能像汉学家那样只讲考据,于文化传播不利。桐城派强调“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崇奉程朱理学,所载之“道”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
  桐城派不单研究散文的创作技巧,还包括创作目的、材料选择、思想道义、学术倾向等等。桐城派文章不只是审美,还有审智,不只是抒情,还有说理,印重思想性。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在乾嘉时期,于汉学兴盛、摈斥宋明儒学的大背景下,将宋儒之性道与汉儒之经义相结合,考据与辞章相统一,现实针对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方云龙《桐城派的文化品格》)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桐城派不仅文章美名天下,且在众多领域卓有建树、成就斐然,理应将其视作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
  B.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理论,体现了其为文既重思想性,又符合审美需要的特点。
  C.桐城派能绵延三百年,和桐城派众多成员遵循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精神祈向密切相关。
  D.榈城派在乾盛时期取得很大成就,是因为这一时期汉学兴盛、宋明儒学被摈弃。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理念认同是桐城派形成的思想基础。桐城派成员都能遵循相近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祈向,并且能声气相通,薪火相传。
  B.桐城派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属性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根本原因是它体量过于庞大,令人难窥全豹。
  C.义理、考据、辞章是桐城学术的三个面,在这三者之中,义理是最重要的。
  D.桐城派强调的“道”,实质上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
  3.下列对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众多卓有建树的人物,来证明桐城派在诸多领域中的显著成就,为桐城派作为文化流派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B.桐城派从清初产生,一直延续至民国,影响巨大。严复、林纾等人对其继承和发展,在促使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上作用巨大。
  C.两则材料都揭示了桐城派的文脉传承和思想发展的历程,但论证的角度不相同。
  D.两则材料都详细阐述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的创作理念,论述的侧重点相同。
  语文 第2页 共 8页
  4.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曾国藩在传承与发展桐城派思想方面的作用。  (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桐城派文化理论体系中的“现实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青白瓷
  戴涛
  ①在我书房的书架上,除了书,我还放了两件瓷器,在读书写字之余,总会看上几眼,为何会有这习惯,那还要从它们的来历说起。
  ②十多年前,我去一个中部城市参加我们系统内的一个全国性会议,在会议间隙,和我同住一室的老刘(他来自江西,是我们系统里资格最老的一个部长)对我说:  “老戴、听说这里古玩市场特别兴旺,我们去看看。”其实我对古玩根本没有什么兴趣,可老刘说了,自然就随他了。
  ③到了古玩市场,老刘不看字画,不看钱币,就看瓷器,十几家瓷器店一家家看过去,每到一家,老刘总能与店主相谈甚欢。然后店主总是盛赞老刘是行家里手,这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