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9570字。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欺侮(wǔ)    亢奋(kāng)    领域(yù)    人情事故(shì)
  B. 辐射(fú)      怠慢(dài)    退色(tuì)     大彻大悟(chè)
  C. 怅惘(chàng)  蹿掇(cuān)   震撼(hàn)    天衣无缝(féng)
  D. 皎洁(jiǎo)    静穆(mù)    屹立(yì)      叹为观止(tàn)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天是一幅灵动的画,     ,生机勃勃;夏天是一杯     的酒,烈日炎炎,雷声隆隆;秋天是一曲     的歌,清亮婉转,动人心弦;冬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水落石出,百草凋零,就连活跃在田野的昆虫们也都     。
  A. 草长莺飞   浓烈   悠扬   销声匿迹 B. 草长莺飞   热情   悠远   销声匿迹
  C. 豁然开朗   热烈   悠扬   戛然而止 D. 豁然开朗   热闹   悠远   戛然而止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②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强化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③中华民族历来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对和平解决争端、构建和平世界具有重大启发意义。④以和平、和睦、和谐为内核的“和”理念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⑤其为世界各国共创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绘制了蓝图。
  A. “承载”是动词,“凝聚力”是名词,“历来”是副词,“这”是介词。
  B. “生活方式”“解决争端”“互利共赢”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 第④句中“植根”是谓语,“文化基因”是宾语。
  D. 第⑤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导读
  4.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体裁是散文,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又称《诗三百》。
  C.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5. 名著阅读
  《经典常谈》是了解古代典籍的入门书籍,请根据需求推荐相应阅读篇目。(填序号)
  《经典常谈》篇目
  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周易》第二
  ③《尚书》第三
  ④《诗经》第四
  ⑤“三礼”第五
  ⑥“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⑦“四书”第七
  ⑧《战国策》第八
  ⑨《史记》《汉书》第九
  ⑩诸子第十
  ⑪辞赋第十一
  ⑫诗第十二
  ⑬文第十三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它与中国上古时期伏羲太极八卦、阴阳五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这天,有沐浴、避恶等习俗。要了解太极八卦方面的知识,可阅读________。要了解古人的习俗、礼仪文化,可从________入手,去阅读相关书籍。端午亦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想进一步了解屈原的思想,可从________得到启发,去阅读屈原的作品。
  6. 古诗文默写。
  (1)一日不见,_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2)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