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67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有一条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几乎家喻户晓,但人们往往只知道这个结论,却对其来龙去脉、最新研究进展及幕后的故事等知之甚少。
②我曾经做过一番调查,不仅知道了谁最先提出这个判断,并在当事人的孙子和重孙的陪同下访问过当事人的故居,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里,查看了大量的藏书。1903年,张相文在《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中,首次提到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但并没有获得普遍的认同。
③竺可桢先生1958年在《中国的亚热带》中,以日均温≥10℃的积温为主要指标,第一次科学地划分了中国的温度带,将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划在秦岭——淮河一带。从此,秦岭——淮河成为公认的中国南北分界线。竺先生的文章划定亚热带的北界,实际上也就是划分了中国的亚热带与暖温带,但文章中并未提出给中国南北方划界的问题。这确实给我带来些困惑:中国亚热带的北界,与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一回事吗?划分了中国的亚热带与暖温带是不是就划出了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不是等同于中国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界线,或者说暖温带就是北方、亚热带就是南方吗?
④其实,我国的南北分界线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独的科学问题,也不是科学研究所能解决的。它与亚热带的北界也没有关系,与划分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也不是一个问题。亚热带的北界,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划界这是地理科学问题。但是南北分界线既是一个地理问题,更是一个跟空间和方位有关的历史文化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
⑤借用一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空间是由方位、距离等要素建构的。这些要素是人在操劳中构建起来的,而不是由工具测量出来的。海德格尔为了说明它的空间观,推出了一个“用具”的概念。他说人最先熟识的是身边的用具,在操劳中使用用具,由一个用具牵连出又一个用具。比如你盖房时修屋顶,需要木板,先要用车去拉木头,然后把木头锯成木板,此时需要用到锯,锯好木板后,需要把它钉在屋顶,这时需要钉子,由钉子联想到需要锤子……屋顶铺好后,需要油漆,需要刷子,刷子需要骑马去市场购买等。就这样由于操劳不断地使用一个个用具,它们构成一个链条,这个链条组成一个不断扩展的由因缘关系构成的整体。于是乎一个环绕你的你能确定方位和距离、由各种用具和你熟悉的事物建立的“场所”就确立起来了。“场所”确定,世界就建立起来了,你就在“世界之中”存在了。也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中“逗留”“居住”“操劳”,你开始“照料”“熟稔”环绕你的各种前来照面的事物、各种用具,在操劳之际,当需要某物时,你开始“寻视”环绕你的场所,也就是你的世界,各种用具应你的召唤现身照面。
⑥说到这里,我觉得“场所”这个词,虽然准确,但还是碍于理解。我想用一个词来替换它——“家园”,这样,一切都豁然开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一下子就涌现出来。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家园的氛围。显然陶渊明是以他和他的家为参考点,获得了东篱和南山的方位的。其实东篱和南山也不仅仅是方位,它们还是物和地方。“场所”可以换成“家园”,又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群居的动物,要组成部落、组成国家。这样“场所”就由“家园”演变成了“部落”“国家”,一个国家的南北分界线就变成了“一个国家在国民心中的意向地图是怎样的”的问题。当你在类似家园的场所操劳、寻视,在其中逗留、亲熟用具时,你才会觉得它最“切近”于你。一个国家虽然划了一些南北东西的界线,但是假如其国民在意识中并未建构其原点、东西南北等方位与区域的意向,并未在其中逗留、寻视……并未与其亲熟,那么这些人还不能称其在头脑中已经有了国家的意向地图了。
⑦虽然中国很大,民族众多,但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大一统的意识。这种意识从大禹的时代就开始了,《左传》有言:“芒芒禹迹,画为九州”,那时中国人已经有了“天下”的概念。这在世界上其他文明中是很罕见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地理环境。胡焕庸线把中国分成西北、东南两大部分,西北地域广大、干旱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都将秦岭——淮河作为分界线,但在此问题的探索上张相文和竺可桢两人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目的并不相同。
B.作者没有单纯地把南北分界线看作一个地理问题,而是引入了“用具”“场所”等概念,从哲学的角度予以阐释。
C.从国家版图上看,因为秦岭——淮河一线位于中心地带,古人不考虑自然因素就据其将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
D.秦岭——淮河线作为从人文方面确定的分界线,和自然要素的界线在无意中高度重合,使其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开始不围绕“用具”形成一个劳动的链条,那么人们就不能确定方位和距离,也就确定不了场所。
B.中国人强烈的大一统意识的形成和“天下”概念的建立可能有多重原因,地理环境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C.胡焕庸线将中国分成西北、东南两大部分,它与秦岭——淮河线的交会地带的1月均温应该在0℃左右。
D.从整体上看长江、黄河不是划分中国南北界线的最好选择,但从局部上看它们可以作为某一区域的界线。
3.下列选项,能体现第⑥段中提到的“一个国家在国民心中的意向地图”内涵的一项是( )
A.“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D.“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文章包含了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样选材有何效果?请简要说明。
5.围绕“秦岭——淮河”这一分界线,作者的研究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揣羊羔的老人
李娟
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
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