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510字。

  河南省青桐鸣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当人们还沉浸在AI带来的惊艳之时,一小部分用户很快发现了这个聊天机器人的问题:它解决了此前所有AI机器人都有的问题-----“说话不像真的”,却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它说假话也像真的”。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形容这种“一本正经地编造假话”的现象,它被称为“幻觉”。
  1995 年,计算机科学家斯蒂芬•塞勒在当时的人工智能背景下引入了“幻觉”的概念,这一概念最初被用于指代神经网络中自发产生的新想法或概念,因为这与人类的幻觉类似,没有明确的外部信息输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AI领域“幻觉”是一个带有一定褒义色彩的术语,“有幻觉”意味着AI具备一定创造性能力。2017年,这个术语发生了色彩上的变化,这时世界上已经存在一些可以稳定凭空生成图像或文字的AI了,因此创造性不再是一个远在天边不可实现的目标。在当年Google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开始用“幻觉”描述那些在使用神经机器翻译模型时,生成与原文不相符的译文的现象。
  2022 年8月,Facebook母公司Meta在一篇论文中用这个术语来形容“自信地说假话”,这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熟悉的,最新版本的关于AI“幻觉”的定义。2024年,哈工大与华为联合发表了一篇长达49页的关于AI幻觉的论文,其中提到,按照生成内容与真实世界的偏离程度,幻觉可以被分为事实性幻觉和忠实性幻觉。事实性幻觉指的是,模型生成的内容与可证实的现实世界事实不一致。如果生成的事实性内容可以在可靠来源中找到,但存在矛盾,则称为事实不一致。例如,当被问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时,模型可能会错误地回答“尤里•加加林”,而正确答案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如果生成的事实性内容无法根据已有的现实世界知识进行验证,则称为事实捏造。例如,当被问及“独角兽的历史起源”时,模型可能会编造出一个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毫无根据的答案,如“独角兽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的亚特兰蒂斯平原上漫游,它们被视为神圣的生物,经常与皇室联系在一起”。忠实性幻觉指的是生成的内容与用户指令或输入提供的上下文不一致,以及生成内容本身不自洽。如果模型的输出偏离了用户的指令,则称为指令不一致。例如,用户明确指示将英语问题翻译成西班牙语,但模型却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模型的输出与用户提供的上下文信息不符,则称为上下文不一致。例如,用户提到尼罗河起源于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但模型却回答尼罗河起源于非洲中部的山脉。如果模型的输出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则称为逻辑不一致。例如,在解决数学方程式时,模型的推理步骤正确,但最终答案与推理过程不一致。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幻觉呢?目前来看,它与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方式和AI感知世界的方法有关。可以用最通俗的话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就被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房子里,他对世界一切的了解,来自一个不断用语言描述世界的喇叭,那么当这个人描述“云彩”的时候,就不会按照现实世界的真实逻辑,而是会按照过往喇叭讲过的内容去描述一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没有绿色的云呢?《大话西游》里明明说了,会有一只猴子驾着七彩祥云飞来。大语言模型就是那个从小被关在黑屋子里,只接受了文字培训并且只能用文字与我们沟通的人,也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进阶版本。
  (摘编自腾讯研究院《AI,一败涂地?》)
  材料二:
  由ChatGPT开启、DeepSeek推动的智能革命,正以算力为笔,重塑文明运行的范式。从AI儿科医生参与会诊,到AI法官助手协助审判,人类社会已步入硅基协作的新时期。然而,AI技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
  1.下列对材料一中AI“幻觉”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幻觉”这一概念最初用于指代神经网络中自发产生的新想法或概念,在一定时间内,这是一个带有褒义色彩的术语。
  B.“幻觉”含义的变化与AI发展有关,在2017年,有人用“幻觉”来描述神经机器翻译模型生成与原文不相符的译文的现象。
  C.按照生成内容与真实世界的偏离程度,“幻觉”可以分为事实性幻觉和忠实性幻觉,两者的区别在于生成内容能否被验证。
  D.AI“幻觉”的产生与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方式和AI感知世界的方法有关,仅凭接受的文字来感知世界,难免有认知偏差。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I技术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可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硅基协作的新时代,AI幻觉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
  B.大模型训练数据中的错误信息、过时知识以及网络数据中的文化和性别偏见,是导致AI出现幻觉与偏见的根本原因。
  C.在训练过程中,监督微调阶段通常不允许模型表达不确定性,这使得模型在面对不懂的问题时,更倾向于编造内容来回应。
  D.语言模型在输出时往往优先考虑附近单词,不考虑上下文,导致其无法准确理解文本含义,从而出现AI幻觉。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运用比喻,将大语言模型比作从小被关在黑屋子里只接受语言文字培训的人,形象地解释了AI幻觉产生的原因。
  B.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开篇点明AI技术存在AI幻觉问题,接着从数据、训练过程和推理过程三个维度具体阐述缘由。
  C.材料一中模型回答“独角兽的历史起源”问题时出错和材料二里AI在医疗领域虚构不存在的药物都属于事实性幻觉。
  D.两则材料都对AI幻觉的定义、发展、产生原因进行了阐述,相比之下,材料二对AI幻觉产生的原因介绍得更加细致。
  4.两则材料的开头部分在引出AI“幻觉”这一概念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使用AI获取信息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AI幻觉?请结合材料和下列文字简要概括。(6分)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了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二)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归去来兮(节选)
  老舍
  时间清早,雾甚浓。
  地点渝,江边。
  [开幕:扬子江滨,码头在望。对面有山。江中舟船往来,帆移歌起。
  船夫(幕后合唱)
  哼啲,嗨哟,哼哟,嗨哟,
  摇船,摇船,向前,向前。
  江是我们的路,
  船是我们的家,
  清凉的风儿吹送着我们的帆。
  吕以美(提着小布袋,行数步,立住)爸爸,快一点呀!
  吕千秋 (左臂下夹着许多画,右手拄竹杖,缓缓而来)不忙,不忙,就要离开重庆了,让我多看看这些山!回头好画下来!
  吕以美 咱们往东去呀,一路上都是水,都是山,足够您看的,走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