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160字。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B)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按字面解释,“水”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诗歌中,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然而一遇见“木叶”,情况就显然不同,诗人们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无人过问呢?
  自从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从“木叶”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字。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点就会羞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那么,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浑》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高树多悲风”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寒风扫高木”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闲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人们将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见,“树叶”并不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些什么,而“木叶”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也比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如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等。这种关于“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使“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着疏朗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水”,则比“木叶”还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句的“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厌”,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较于“树叶”,“木叶”体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概念,一字之差会有“千里”之别。
  B.“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的“相看”和“不厌”,是诗人凝神注视敬亭山时感情与山的特点融合后产生的移情效果。
  C.诗歌境界离不开“情趣”和“意象”,情趣须附丽于具体的意象方能具体可见,意象须融入情趣才有完整形象。
  D.因性格、情趣和经验彼此各异,不同的读者以及作者在同一首诗歌中的所见所感往往大相径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是因为屈原一开始就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而且此后的诗人一用再用。
  B)由材料一可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往往会让诗歌的形象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并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C.“悠然见南山”和“我见青山多妩媚”中,诗人虽都见到山的美,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
  D.诗歌创作时诗人须先有对自然意境的所见,继而用情趣融化意象,最后传达出来,这是创造和欣赏结合的过程。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移情作用”的一项是(3分)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喷。(陶渊明《归园田居》)
  4.《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结合材料,探究下列诗句中“柳”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具有怎样的暗示性。(4分)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
  (2)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郑谷《柳》)
  (3)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5.以上两则材料给我们欣赏诗歌提供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播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几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