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2850字。
北京市顺义区2025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这一文化遗产,学校制作“探寻春节文化”展板,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第一部分: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春节是迄今为止流传历史最久、流传地域最广、过节人数最多的中国节日,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最初起源于丰收祭祀。古时人们往往在岁末年初之时总祭诸神,表达对自然的礼敬和对农事的重视。《礼记》等古代重要礼制文献中就有“岁终大祭”以及元日天子“祈谷”的记载,此时春节的年节意义已经形成。秦汉以后,春节的社会意义更加凸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将岁首作为聚会的良辰,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就是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① 从唐代开始,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假日。宋元明清各代,春节有了“元日”“元旦”“新年”之称,成为官民共享的第一大节。官方会举行盛大朝会,与民同乐,来促进社会和谐;民间则有各种贺岁礼仪,热闹非凡。
随着时光的流转 ② 社会的变迁,如今的春节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无论是“春运”中归乡的脚步,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远程祝福,又或是全球华人共庆佳节的热闹场面,都印证着春节对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春节也因其蕴含“团圆”“和睦”等文化内核,收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同。
1.你认为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字形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因为表达的是“到现在”的意思,所以“迄今”一词中没有错字。
因为表达的是“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的意思,所以“副”应改为“幅”。
C.因为表达的是“清楚地显露”的意思,所以“凸显”一词中没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包含”的意思,所以“蕴含”一词中没有错字。
2.你认为文段中①②两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①;②, B. ①;②、 C. ①。②、 D. ①。②,
第二部分:全民参与的社会实践
“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此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 。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开始打扫房子,采买年货,张贴春联。贴春联时,墨香与红纸交相辉映,对仗工整的吉祥话,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放鞭炮时,噼里啪啦的声音此起彼伏,象征着驱邪避灾,迎接着全新的开始;包饺子时,那饱满的馅料、圆润的形状,寓意着团圆和吉祥;花灯亮起,流光溢彩,映衬着盛世的繁华,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令人赞叹。这些习俗历经岁月沉淀,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
3.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内容合适且节奏匀称的句子,你认为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
B.迎新年,祈求好运;庆团圆,促进和谐
C.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家庭团聚,一片祥和
D.走街串巷,看家家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庆丰收年年有余
4.你认为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交相辉映 B.此起彼伏 C.流光溢彩 D.巧夺天工
5.制作展板时,同学们写下了对春节的感悟,你认为其中修辞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春节是灶糖粘住时光的甜,是灯笼照亮归途的红,是压岁钱裹住期盼的金。
B.谁能否认,这绵延千年的仪式,是祖先写给时光最深情的家书呢?
C.一幅幅喜庆的春联,就像一个个欢乐的使者,把新年的祝福送进千家万户。
D.爆竹声轻声唤醒了旧岁的回忆,送走满是辛苦的日月,迎来充满希望的新春。
第三部分:是“中国时间”也是“世界时刻”
春节不仅是时间流转的坐标,更是团圆与祝福的庄重仪式。春节庆祝活动随着腊八温馨启程,小年热情铺垫,再到除夕欢聚,最后在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中结束。这些活动如同一部精彩的大戏,彼此交织,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美好未来的向往。
春节作为全球华人的传统节日,其影响力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节日。近二十个国家将农历新年设定为法定假日。过春节的人群不仅涵盖了中国人,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海外华人及世界各地热爱中华文化的友人。春节庆祝活动已渗透到各地,这些活动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春节活动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情感共鸣,促进了文化交流,也成为了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
6.文段中画线的语句存在一处错误,请做出修改。(2分)
7.请你解释加点词“坐标”在文段中的意思。(2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默写。(共4分)
8.家国情怀是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 ① !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情怀;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② ,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你想到的表现家国情怀的诗句是“③ , ”。(本试卷内的诗歌除外)
(二)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9-10题。(共5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本词上片叙事,以“狂”描述了 ① (概括事件)。下片抒情,借典故抒发内心感慨,表达了作者 ② 。(2分)
10.古人创作诗歌常常一字立骨,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及作者情感分析“卷”字的表达效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