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150字。
辽宁省沈阳市2025年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个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周处因“除三害”的传说而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但是一般人恐怕还不知道,他的墓在70多年前即被发现。而更为离奇的是,这墓中出土的小小铝片竟有“穿越”之嫌。
周处家族墓地是一处南北向隆起的坟丘, 占地5.7万平方米。周氏是三国东吴至西晋时期江南著名的大门阀士族, “一门五侯” “四世显著”。周处墓虽早年被盗掘,但还是出土了不少遗物,其中 10余件带有镂孔花纹的金属带饰尤引人注目。更令人称奇的是,与其同出的某些金属残片经检测竟是铝质的,这大大超出了当时的认知。
1955年,南京博物院的罗宗真负责周处墓清理发掘和报告编写工作,他在整理考古报告的过程中,把从该墓出土的一件金属残片交给南京大学化学系做了成分分析,得知内层为含铝约85%的铝铜合金。当这一考古报告的原稿投寄到《考古学报》时,主编夏鼐先生感觉兹事体大。夏鼐知道,铝是一种难以冶炼的金属,到了19世纪才被冶炼出来,他在审核原稿校样时,怀疑这个“铝”字为“铅”字之误。慎重起见,夏鼐专门去函询问,索取样品,委托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做了光谱分析,确认残片内层的主要成分为铝。这一分析成果被夏鼐安排附在周处墓发掘报告的最后,连同他自己的“跋语”一同刊发于1957年第4期《考古学报》。夏鼐在跋语的第一条即提及这一鉴定结果,指出“这是化学史和冶金史上的新发现”,接着提出他的疑问:“我们要问在当时是用什么方法提炼出这不易炼冶的金属达到85%的纯度?”
的确,铝在地球上虽然含量丰富、分布甚广,但是很难熔炼。即便对缺乏专业知识的公众而言,不少人也知道铝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不敢想象金属铝的出现能够早到10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学术界对这一发现更是重视有加。
后续的几次检测证明,周处墓的金属样品包含两种合金:一种为银基,另一种为铝基。夏鼐后来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所分析的样品都是小块碎片,但是较为完整的金属带饰都没有经过分析以确定其质料。由于出土文物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一般不做有损分析,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是给些细小的碎片等。显然,标本的局限性也增大了问题的复杂性。
为此,夏鼐于1964年协调将南京博物院留存的2件和1959年调拨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的14件带饰提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了无损或极小分量取样检测。经密度测定、光谱和X射线物相分析,确认全部为含有杂质的同一种金属,是银而不是铝。
至于小块铝质残片的年代,夏鼐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夏鼐素来以严谨著称,他的分析也丝丝入扣: “在小块铝片不能确认为晋墓随葬物的情况下,如果它只不过是不辨器形的小块,而且只是两三小片 (可能原来只是一片)的时候,它是后世混入物的可能性便更大了。”
不过,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对夏鼐的文章存疑。他引述罗宗真1963年的文章,认为残片系作者亲手发掘,且明确说明地层并未扰乱,残片并非盗掘时带入,因而不能视为有混入的重大嫌疑。
的确,就周处墓铝质残片来历这一世纪悬案来说,最终结果究竟如何,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坚守科学精神,提倡思想自由,保有实事求是和包容的学术态度,才是推进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
(摘自许宏《西晋周处墓铝片的身世之谜》)
材料二:
铝曾经比黄金还要珍贵。
由于提炼难度极大,一百多年前的铝是种十分稀罕的金属,拿破仑三世为了彰显自己的崇高地位,特地打造了一顶铝王冠,并且只有他能够使用专属的铝质餐具,其他人只能使用金或银质餐具。
铝本身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直到1889年,奥地利科学家拜耳发明了从铝土矿中提取氧化铝的方法,随后发明电解生产法,正式开启铝的大工业化序幕。但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处墓在半个多世纪前被发现,遗物中出土的某些金属残片为铝质,超出了当时的认知。
B.相较于作家叶永烈,以严谨著称的考古学家夏鼐关于西晋炼铝问题的结论更趋近真相。
C.铝虽然在地壳中含量丰富、分布甚广,但在电解生产法发明之前,并未实现大工业化。
D.尽管保持高速增长的铝铜材出口创造了经济效益,但是其伴生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围绕周处墓铝片的身世之谜展开论述,列举专家们的不同见解,体现了包容的学术态度。
B.材料一认为标本的局限性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只要检测出带饰的金属类别,就能解决学界疑惑。
C.材料二指出电解铝耗电量巨大,图表显示,我国电解铝耗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
D.材料三认为由于我国铝铜材的出口增速已经逐步趋于平稳,更多产能将转向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3.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夏鼐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发掘的墓葬中发现刻有“元康七年九月廿日前周将军”字样的青砖。史料记载,周处正是西晋元康七年战死的。
B.《考古学与科技史》中指出:周处墓两次盗掘分别发生于1350年和1860年。彼时,金属铝的提炼方法尚未问世。
C. 与周处墓相邻的经历过近代盗掘的二号晋墓,淤土上有现代人所用的化学纽扣、玻璃碎片和铁锈很新的铁齿。
D.经文献考证与实物比对,确认银带饰为公元3世纪晋代遗物。在周处墓发掘前,曾有人进入,墓内有扰乱痕迹。
4. 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关于周处墓铝残片来历的两种观点。(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人类利用铝的发展历程。(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生之木 (节选)
叶浅韵
旱莲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深山含笑。春天时,白色的花瓣绽满了枝头,一朵朵从绿叶中探出头来,像莲在佛前的静谧,也似风在阳光里的欢畅。四平村后面的山上开满了这种花,他们对这种木本花的命名方式依旧是启用最直接的感官。比如,这旱莲花的名字的由来。莲花生于水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