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040字。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的中心”是什么意思呢?有人把“中国的中心”理解为重心,这就有点物理学的味道了。虽然中国版图的重心可以找到,但这个重心与我们想要的确定的中心不是一回事,我理解这个中心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而应该是文明或者说是文化的中心。只有如此,“中国的中心在哪里”才是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因为文明或文化的中心具有模糊的边界,而且在历史进程中是变化着的。
  那么“中国的中心”在哪里?就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看,应该是先有中心,后有国家。先是在一些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方,人们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个以血缘和亲缘关系构成的小的聚落,然后这些小的聚落再联合起来组成大的联盟,形成组织,建造出城市,创造出文字,形成礼仪等具有感召力的文化制度。这样的中心形成时,国家就随之诞生了。
  那么中国哪些地区有潜力、有可能形成这样的中心呢?随着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困难,我们知道现代地理学的成果之一———自然区划,把中国分为三大自然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指年均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植被类型是草原,草原地区的文明是游牧文明。早期游牧文明逐水草而居,在游牧文明所在区域,很难形成对周边地区有吸引力的中心。青藏高寒区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旱,农业生产只能在少数的河谷中进行,这里也不可能形成中国的中心。因此,中国的中心只能诞生在东部季风区。
  让我们再把范围缩小一些,在农业文明的时代,最有可能成为中国中心的地方,应该是最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的生产力最高的地方,同时还得考虑这里是否适合人类居住。比如人体感到最舒适的温度是22℃左右,而中温带及寒温带,比如东北,冬天过于寒冷;而像长江以南的中、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又太热了,只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这样的温暖带和北亚热带有最舒适的温度。还有人类对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也就是湿度,也有适应的范围,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降水丰富,气候闷热潮湿,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过:“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总之,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自然条件都明显优于其他地方,因此中国的中心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接触的“三河”地区(《史记》中记载的河东、河内、河南)产生,并转移至华北平原,也就是中原。这可以说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说到中原,它本来是一个大平原,怎么就被叫做“中原”了?“中”明显是一个判断,是“中心”的“中”。但这个古老的大平原明明毗邻大海,在中国的东部,怎么就成了东西南北中的“中”了?显然这个“中”不是几何学的“中”,而是一个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要想理解“中原”,我们要先理解“中国”。
  按照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的解释:“中”在甲骨文中形状如有旒旗帜,商王有事立旗帜以召集士众,士众围绕周围听命,故“中”的含义由旗帜引申为中央;“国”的含义则与“邑”相同,“中”与“国”合为一体,自然有中央区域之意。既然“中国”是“中央区域”的意思,那么“中原”按此逻辑应该是“中央平原”的意思。不仅仅如此,中原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指称,还是一个命题,一个判断,这句话直白地说出来,就是:这个地方相对于四周是最文明的地方,或者说中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
  认识一个词的意义,最好从它的反义词来入手。“中原”的反义词是什么呢?是“四夷”。韩茂莉教授在她那本《大地中国》中的一篇文章《何以中国》,对这个问题在中国古籍中的表述有一番披沙沥金般的梳理,我将其引述如下:早期“中国”一词的内涵还拥有一个重要的信息,无论“中国”代表中央之地还是京师,都不是政治空间,而是具有鲜明的文化区域特征。凡被视作“中国”的区域,都有着与周边地区完全不同的风范,这种文化风范就是华夏文化。唐人孔颖达如此解读华夏:“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他用礼仪与服章的宏大与华美概括华夏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中国”所在区域盛行的正是华夏文化,反之没有这样文化风范的区域,均不属于“中国”。
  其实,按照古文字学家的研究,“中国”与“中原”含义相同,都是一个居中的区域的意思。1963年,在陕西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贾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器——何尊,上面有一篇铭文,其中有段文字中有“宅兹中国”这四个字,目前为止,这是“中国”这个词第一次见于文字记载,早于其他已出土的文献。整句话的意思是:周武王战胜了商朝后,对天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来治理民众。当时的商国都殷(今河南安阳)正是在华北大平原上,周武王的“宅兹中国”就是住在中央地区,也就是要住在华北大平原。因此这里的“中国”等同于“中原”,都是指称华北大平原。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甚至以后很长时间的农业文明阶段,在中原这个围绕着京师的中心地带,政治中心与文明的中心、经济的中心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中原这个地方。
  (摘编自单之蔷《中原与中心随想录》,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中国的中心”的探讨,主要是从文明或文化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其他方面。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不会出现“中国的中心”,是因为其自然条件不够优越。
  C.农业文明时代,长江以南降水丰富,湿度大,不是太适合人居住,司马迁也有类似表述。
  D.青铜器何尊上面的铭文,是历史上“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诠释了“中原”的含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照作者的观点,“中国的中心”自从产生以来就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转移的。
  B.从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先有小聚落,后有大联盟;先有中心,后有国家。
  C.因为“中”字在甲骨文中形状像一面旗帜,所以“中”的含义由旗帜引申为中央。
  D.西周时期,政治的中心、文明的中心、经济的中心都统一在华北大平原这个地方。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原是文明程度最高地方”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以豫州(中原)为中心,称其地质土壤条件为“厥土惟壤,下土坟垆”。
  B.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中原地区“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的农业发展、经济繁荣景象。
  C.二里头遗址(位于中原)出土的文化青铜器群等,体现了当时比较成熟的礼治,展现了“最早的中国”。
  D.《谏逐客书》中“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展现政治军事影响力。
  4.《左传•成公七年》讲到“吴伐郯”事件时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为什么把此事件称为“蛮夷”伐“中国”?请结合材料及下图,简要分析。(4分)
  5.根据材料,概述中原地区能成为“中国的中心”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林海雪原(节选)
  曲   波
  杨子荣在向着威虎山进发。山上的“雪朋友”“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杨子荣不得不蹚雪走路。
  为了去掉他五六年的人民解放军老战士的习惯,他不得不狂练着土匪的习气,竟像一个着魔的人,比手画脚,晃头甩臂,哼着俗调,嘟哝着暗语黑话。总之,他一心只想着他的任务:“从现在起你不是杨子荣同志,而是惯匪胡彪。”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
  他骑着许大马棒的那匹马,通过一带灌木林:“我也需要吃饱一点,好应付可能发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