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400字。

  2025届高三考前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引言
  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为了这个目的,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解决的呢?我以为有这样一些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二)结论
  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我们的这种态度是不是功利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例如,某种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主义,这就不但侮辱群众,也太无自知之明了。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
  (摘自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所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对文艺工作进行整顿,主要是为了让文艺真正成为团结、教育人民和打击、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服务革命。
  B.文艺工作者既要了解、贴近描写对象,也要了解自己,二者同等重要,否则即使有一套大道理群众也不会赏识。
  C.文艺工作者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创作内容,才能成为真正的革命文学家、艺术家。
  D.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认为世界上并没有超功利主义,只要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就无须反对。
  B.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越多越好,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
  C.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关,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而文艺的生命取决于创新,因此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搞创作要有一个“百宝箱”,把人民群众的生活素材随时放进去,储备起来,储藏得越多越好。(贾平凹)
  B.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胡适)
  C.凡是对现实生活有充分的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作家,他就不必过分着急于创作的技巧和故事的编造。(孙犁)
  D.如果把写自己熟悉的和深入生活对立起来,因而远离人民的生活,结果只能使作家的耳目失聪。(丁玲)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5.材料一明确指出“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而材料二却强烈反对“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二者是否矛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①(节选)
  老舍
  瑞宣立了一会儿,刚要转身回去,一位和尚轻轻地走过来。和尚看左右无人,从袖口中掏出一张小纸,递给了瑞宣,然后打了个问讯,转身走去。
  瑞宣赶紧走进院内,转过了影壁才敢看手中的纸条。一眼,他看明白纸条上的字是老三瑞全的笔迹。①他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下午二时,中山公园后门见面,千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