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120字。

  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信息卷)语文试题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感依附于它独一无二的存在特性,当这种特性被消除时,距离感也会随之消失。二十世纪以前,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电影尚未全面兴起,技术复制时代尚未大范围来临,“光晕”作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既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的“远方之物”,又是现象世界呈现在眼前的“近处之物”。本雅明认为,具有“光晕”的艺术作品都是伟大的。一方面:其唯一性与神秘性的双重内涵产生了巨大的价值,艺术作品不过是少数人才可能拥有的特殊品,普通群众有限的经济条件无法拥有这个巨大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唯一的显现”,而成为拥有者的“近处之物”;另一方面,它的不可企及使世人产生崇拜心理,这种具有“崇拜价值”的伟大艺术作品,市民无法拥有甚至连观赏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便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企及的“远方之物”。随着电影的诞生、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人们依托飞快发展的科学技术,利用电影为媒介进行拍摄,将传统艺术作品大量复制并迅速传播,这满足了普通大众近距离接触复制品的愿望,人们不用去北京博物院就可以观赏《千里江山图》,不用去法国卢浮宫就可以观赏《蒙娜丽莎》,不用去米兰就可以看《最后的晚餐》,这打破了传统艺术品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原作独有的“时空存在”不复存在了,而艺术品的光晕也就荡然无存。
  (摘编自冯能峰《本雅明对“光晕”的美学阐释》)
  材料二:
  传统艺术品由于本真性、稀缺性、在场性以及独特的艺术技巧、美学造诣、历史背景等,从创作完成那刻起,天生具备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感、距离感,从而使人对其产生膜拜感,本雅明将其视作艺术作品的“光晕”。然而对稀有艺术品的占有欲,越来越多人企图通过占有这个艺术对象的复制品、酷似物来用另一种方式“拥有”原作,实现其对美学价值的占有。于是,随着批量生产的技术复制,进入机械复制时代后,艺术作品的“光晕”凋零了。对此说法,学界业界赞成和反对各成一派,久议不衰。但不置可否的是,在当下这个以娱乐工业体系为生产依托、消遣性文化消费为主导的数字时代,数字文化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交互性、虚拟性等属性,已超越本雅明时代的预测,光晕理论的适用性值得我们重新反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晕让人感到既远又近,其差别在于,“远”是对普通群众而言的,“近”是对艺术品的拥有者而言的。
  B.光晕的存在依附于艺术品的独特性,艺术品必须在时空中保持神秘、独一无二,否则就无法“散发光晕”。
  C.今天的虚拟技术可以让观众亲临艺术品所在的当场欣赏艺术品,观众因此获得了在场性,消除了距离感。
  D.对于当代数字艺术品的双威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破灭说”“让渡说”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品“光晕”的消失,有时与科技进步有关,也可能受到社会性质变动、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的影响。
  B.基于光晕理论的要点和思路分析今天的数字艺术品,既有利于分析当代艺术,也有助于反思光晕理论。
  C.光晕理论是学者对特定时代艺术品和艺术品欣赏状况十分形象的理论总结,但在数字化的今大已经失效。
  D.“光晕”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两则材料对“光晕”的阐释,包含了一些从技术角度看待艺术审美变化的思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抬头看,北魏的佛像慈眉善目又灵秀动人,好像永远含着善良的笑。”
  B.“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
  C.“我欠你的绘画真理,我将在画中告诉你。”
  D.“在油画的后面,跳动着画家的脉搏,在塑像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画线处所述现象产生的后果。(4分)
  5.当代的艺术理论家该如何对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进行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原因
  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
  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
  一路向前。紫红的三角梅拥挤在山脚,亮白的陈年积雪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