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660字。

  河北省邯郸市2025届高三考前保温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对于风俗的认知尚处于一种整体的、朦胧的状态之中。到大一统的汉帝国时期,“诸子”对风俗的认知逐步具体化、清晰化,他们开始关注具体的风俗事象,并对风俗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定义。汉代“诸子”的风俗批判是其社会批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进行风俗批判时必定会关注一些具体的风俗事象,尤其是那些普遍意义上的鄙风陋俗。陆贾亲历了秦末汉初这一历史时期,他在《新语》中总结了秦朝有苛酷之风,如“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好战之风,如“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奢侈之风,如“秦始皇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贾谊明确提出汉承秦制,亦承袭了秦的鄙风陋俗,“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他还抨击了汉代由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而导致的重利之风,如“今世贵空爵而贱良,俗靡而尊奸富”;僭越之风、奢靡之风,如“世之俗侈相耀……衣服得过诸侯、拟天子,是使天下公得冒主,而夫人务侈也”等。
  “诸子”对具体风俗事象的关注使得风俗的概念与内涵更加具象化了。司马迁虽然并未明确定义风俗,但将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龙门—碣石北、江南四大风俗区,并将每个风俗区进行细化,强调风俗的地域性特征,创新性地将风俗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历史传统联系起来,如:“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韩养民就曾指出:“《史记》的问世,是中国风俗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班固是第一个对风俗概念做出较科学解释的学者。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较为明确地阐释了风俗的定义:“风”因水土等自然地理情况而形成,“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俗”因历史文化、社会政治而形成,“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班固赋予了风俗自然与社会两个层面的意义,并试图以“中和”手段将自然性的“风”和社会性的“俗”统一起来,“此混同天下—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另外,班固还在《史记•货殖列传》的基础上,依据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历史传统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风俗区,即秦、魏、周、韩、赵、燕、齐、鲁、宋、卫、楚、吴、粤,并指出每个风俗区内部亦存在着大大小小的亚风俗区。
  应劭继承班固的风俗思想,对风俗进行了进一步界定。“风”是因各种自然性因素而形成的风尚,“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是因各种社会性因素而形成的风习,“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如此界定虽未超出班固风俗概念的范畴,但对“风”和“俗”的定义较之班固更为明确。
  两汉“诸子”对于风俗的认知由模糊、整体、粗疏变得清晰、具体、细化,“诸子”对风俗事象的关注也使得风俗的定义逐步明确化、科学化,特别是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两个层面对风俗的界定。尽管这种阐释的发展只是初步的,但这无疑为他们深入探讨风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秦铁柱《两汉“诸子”风俗思想探赜》)
  材料二:在古代“风”跟“俗”意思差不多,古人的解释比较强调地域性:“风,土地风俗也”,既讲了“风”也讲了“俗”。陕西的风俗跟广东的风俗、山东的风俗跟云南的风俗不一样,不同的地理环境里形成的风俗是不同的。
  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风俗依然在不断发展变化,总体而言,古人认为,一国之民的风俗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上下之间的影响,二是周围的影响。
  在古代,上层贵族对下层民众的影响往往起主要作用,所以,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先秦“诸子”对风俗认知的朦胧状态中走出来的汉代学者,在进行风俗批判时特别关注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鄙风陋俗。
  B.为了证明汉代学者风俗批判的特点,材料一引用了陆贾、贾谊对秦朝苛酷、好战、奢靡、重利等遗风的看法。
  C.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而且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风俗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D.材料一详述汉代对风俗认知的科学化过程,材料二解析影响风俗形成的两方面因素,两者共同展现了古代风俗研究的深度。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班固划分的十三个风俗区,可能比司马迁的四分区更细致,这体现出汉代学者对地域风俗差异的认知更加深化。
  B.应劭对“俗”的定义特别强调语言、歌舞等文化表现形式,这说明东汉时期艺术审美已成为评判风俗优劣的主要标准。
  C.商朝因“靡靡之音”灭亡的案例,说明汉代学者在风俗批判时强调上层影响而忽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D.材料二提及晋北地区受胡地影响形成特殊风俗,可印证材料一中司马迁“风俗与历史传统相关”的认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
  B.“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吕氏乡约》)
  C.“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春秋繁露义证》)
  D.“知欺愚,勇劫惧,壮凌衰,攻击奋者为贤,贵人善突盗者为忻。”(《新书校注》)
  4.汉代学者对风俗概念的研究分别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结合材料二,谈谈下列文字对于传承与发展富有积极趣味的风俗,具有哪些借鉴意义。(6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测定和记录的节气之一,汉代视其为“冬节”,官府有“贺冬”仪式且放假。唐宋时,它是祭天祭祖日,皇帝祭天,百姓拜尊长。冬至这一天,北方地区吃饺子,江南地区吃汤圆,四川等地则喝羊肉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元宝篮
  王琼华
  裕后街,有好几个篾匠。这里头年纪最大的篾匠就是篾爷。七十好几,篾爷仍在化龙桥旁开着一爿篾器店。篾爷做篾器,无师自通。娘老子怀他时,隔三岔五梦见一个满身仙气的老篾匠做篾器。街坊称,篾匠在娘老子肚子里就跟高人拜师学艺了。
  这当然是一个传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