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710字。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论语》第一章即“学而”,“学而”的开篇乃是耳熟能详的小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乃孔子弟子所编,作为编写者的孔门子弟把这三句话放前面,无疑深有用心:第一个字即为“学”,说明“学”的重要性,或者说整部《论语》就是围绕“学”而展开;接下来阐明的就是如何学与为何学。《论语》开篇三节,开门见山,相互贯通,作为有机的整体显现着孔子的学习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跟自己相关。“学”是学道,“习”是见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学习首先是个人性的活动,包含“学”和“习”两个因素。如果说学意味着理智的投入,那么习就意味着身心整体的投入。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乐正是颜回之乐,一种专注于学、不依赖于外物所达成的生命之乐;也是夫子自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乐,一个人沉浸在学的世界之中,时时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丰盈,而忘了年岁的老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涉及学习过程的延伸与学习的结果。真正的学乃是学做君子,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自我“学”道“习”道,转而与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再由朋友扩大到更宽广的他人,即使不为世人接受,对于学习者而言也不气恼,这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基本含义。在这里,个人的学习是为己之学,自我求学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晓,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有仁德的君子。真正的君子需要充分地接纳世界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将自我心志加之于他人。
进一步而言,“人不知而不愠”还有其他含义。个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成就自我,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实际上成就自我与成就他人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在朋友式的交往中尽可能地去影响周遭的人们,但毕竟我们所能影响的人以及我们影响他人所能达到的程度都很有限,只能尽力而为。哪怕不为人所知,依然不为之愠,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然,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但他人并不知道,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人知道,重要的是让他人变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综上,它们提示着我们为学的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首先,“学而时习之”是基础性的过程。这里的基础性,不仅是指历时性的基础,即个体首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段的“学”与“习”的结合才能达成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开篇三节很有意义,它不仅指出学的重要性、如何学与为何学的学习之道,还与个体成人之理密切相关。
B.真正的君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虽然他人并不知道,但是君子并不在意,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人知道,重要的是让他人变好。
C.数字化时代的个性化推荐技术会加剧算法对用户自身偏好需求的推送,所以不同用户接受的信息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信息偏食”。
D.人们浏览的数字信息呈现“圈层化”的特点,这与数字化时代出现的“信息茧房”困境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门的学习是要学做君子,成就自己,也要尽已所能地影响他人,其目的并不是取悦他人。
B.个体经历较长时间段的“学”与“习”的结合达成一定的发展水平,使自己处于自我充实的状态,从而达成对“学而时习之”初始时孤立个体的超越。
C.与用户的选择偏好相比,数字化时代下某些技术的运用是造成“信息茧房”的重要原因。
D.如果当代青少年面对数字媒体推送的信息,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那么可能会造成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中的“习”的一项是(3分)( )
A.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B.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C.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翁森)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人不知而不愠”的含义。(4分)
5. 当下,青少年应如何进行价值观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野猪林(京剧剧本节选)
(鲁智深急上)
鲁智深(唱)急急忙忙往前奔,只为林冲遭欺凌。
(白)洒家追赶多时,不见贤弟踪迹,兀地不急煞我也!前面离野猪林不远,看那里有一伙行人飞跑而进,急急赶上前去。
①仓皇趋路径,趋路径,心胆怦怦暗着惊、暗着惊,远看烟雾锁迷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