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420字。
河南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考前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开发曾有两个相互竞争的路线。一个是理性主义路径,试图将人类的所有知识全部形式化为符号、命题与数据,然后通过逻辑计算来得出答案。另一个是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结构,通过学习来建立和强化不同单元之间的联系,从而模仿人类的思维与行动方式,输出答案。换句话说,“一派把计算机看作操作思想符号的系统,另一派则把计算机看作建立大脑模型的手段。一派试图用计算机来例示对世界的形式表述,另一派则试图用计算机模拟神经元的相互作用。一派把问题求解作为智能的范式,另一派则把学习作为智能的范式。一派利用逻辑学,另一派则利用统计学。在学派上,一个是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还原论传统的继续者;另一个则把自己看作理想化的、整体论的神经科学”。用德雷福斯的话来说,前者是“造就心灵”,后者是“建立大脑模型”。或者用不太准确的话来说,这两者的分歧就是结构与功能之别。当然,这两个路径也不是泾渭分明,建立大脑模型也离不开最基本的形式计算,造就心灵也离不开对人类逻辑思维的模仿。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人工智能研究最初的这段时间里,符号理论或专家系统占据上风。它首先要用符号表征世界,然后才能逻辑推理。这个形式化过程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特别是对日常知识的形式化,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早期联结理论由于缺乏脑科学支持,更重要的是机算力无法与人脑的神经联结量匹敌,因而在表现上不如符号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联结主义才得到复兴。目前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主要采用的是联结理论或神经网络系统。因为算力的大幅度提升,模仿人脑联结的参数数量可以增加到千亿级甚至万亿级,它们可以通过预测与自我检验建立语言间的联系,所以机器突然变得可以像人类一样理解日常语言微妙的意义并作出回答。这个路径的优点在于可以跳过形式计算论企图对世界万物进行形式化的复杂建模,同时避免总结抽象出一个适用于万物的空白框架。它可以学习无法形式化的日常知识,不必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运行机制。这就使其具有了灵活的适应性,可以通过对大量语料库的深度学习,找到统计学上的规则,进而模仿这种规则生产知识。但正如形式计算理论批评的那样,基于联结理论的人工智能并不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在运行的底层没有真正的逻辑推理和思维,只是根据统计学中大部分人的选择,模仿人类的输出行为,所以会产生一些连简单的数学计算都会出错的问题,或者出现连儿童都不会出现的“机器幻觉”。
当下人工智能的强化学习需要具备尽可能完备的语料库,这好比是图书馆1.0,它构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图书馆2.0想要将1.0的知识进行形式化,找到其中的逻辑,这正是知识图谱和符号主义的目标。但是十分遗憾的是这个任务过于宏大,无法穷尽,而且有大量日常的知识无法被形式化,最终失败。图书馆3.0采用的则是联结主义的人工智能,通过将图书馆1.0作为强化学习材料,不断自我训练,建立起知识点联结,然后在输出知识时摆脱对图书馆1.0中知识的搜索,根据预训练建立起来的参数,重新生成问题的答案。
(摘编自刘海龙《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
材料二:
大语言模型的“世界”完全被局限在人类所提供的数据范围内,这个人工制造的数字化记忆环境跟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其他人造环境一样,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微世界”,其本质是将极度复杂的世界简化为一个微小的模型。这个模拟的“微世界”根本无法支撑起大模型对人类整体生存状态及其知识生产的模拟任务,这是人工智能非常明显而致命的缺陷。目前大模型的拥护者能够找到的最便利的办法,就是不断拓展大模型的训练数据规模。因为从概率统计的角度看,用于训练的数据规模越大,大模型出现错误的概率就越低,性能表现也会越理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开发曾有两大竞争路线,先是符号理论占上风,但因为近年来脑科学的支持,模仿人脑的联结主义路线成为主流。
B.联结理论的人工智能无须对世界万物进行形式化的复杂建模,主要是通过深度学习大量语料,找到统计学上的规则,模仿这种规则输出知识。
C.我们一般认为意义理解与语言现象密切关联,但有些情况并非这样。没有语言,人一样能表达意义;人工智能不理解意义,但它一样能生产知识。
D.人类语言经历了从存在显示到精确描述的过程,随着近代数学和语言学的兴起,在科学领域,数学与符号的形式系统成为最理想的普遍语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雷福斯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理性主义路径和模仿人类大脑路径知识生产的不同。
B.图书馆1.0是基础,图书馆2.0是对1.0的升级,图书馆3.0又是对2.0的升级。
C.人工智能的训练数据涵盖的知识范围较小,所以把这个人造环境称为“微世界”。
D.“科学危机”的产生直接导致了含义固定的符号逐渐取代含义模糊的文字表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汽车制造厂把智能机器臂运用到生产线上,很多工人因此失业。
B.在媒体平台上出现大量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新闻,误导了读者。
C.聊天机器人的关爱让王先生备受感动,他逐渐产生了情感依赖。
D.智能健康咨询平台建议人们“每天吃一小块石子”来补充矿物质。
4.两则材料都涉及人工智能的知识生产,它们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如何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露珠
周蓬桦
不等太阳出来,一滴大颗粒的露珠便翻转身体,早早地出现在草原上。在它的身后,紧跟着一串小颗粒的露珠,排列整齐,个个玲珑剔透,叮咚作响,把整个草原从酣睡中摇醒,及时发布一些有关节气、时令和日光的信息。
很久以前,因为草原上的露珠通体透明而无杂质,人们便传说它是布道神灵的化身,其真实身份是一位无所不晓的仙者,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它乘一朵七彩云下凡,降落在一片开花的荞麦地,潜伏在荞麦花蕊中住了几天,露珠通过荞麦吸饱了天地的精气,而后缓缓进入更广阔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