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10字。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2.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3.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表达之妙,是本文学习重点。
2.理清文章层次探究章法之妙,是难点。
教学创意
本教学设计着眼于学法实践,在阅读中,通过“发现、赏析、创造”的方法进行语言探究式阅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春节档最热门的电影,当属科幻片《流浪的地球》,大家都看了吗?
它讲述的是地球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必须去寻找新的家园。今天,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足迹,去探寻地球的过去,一起学习《时间的脚印》。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与层次——说发现的话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说明文。
知识链接: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1.浏览,圈点勾画,本文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呢?说说你的发现。
交流。结论:这些知识都是围绕着“岩石”进行的介绍。
板书:岩石
2.跳读,发现三句话,这三句话具有以下特征:
独立成段;
具有提示内容的作用;
分别介绍了“岩石”的三个方面。
交流,结论: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板书: 记录时间
岩石的形成
保存痕迹
研究意义
小结: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来看,本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这是从大处着眼的趣味。
三、鉴赏语言与表达——说赏析的话。
1.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一个句子。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赏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里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朗读。读出其中的情味。注意读出轻重。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1厘米岩层记载的时间长;岩石形成的过程漫长、不易……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一个段落。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说说语段的生动性。
这是一个以描写为主的语段。
这一段描写了石头的变化过程。
这一段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用词很生动:“带着、旅行”,表示一种目标,一个目的,一个方向,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