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180字。
四川省江油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蜀文明作为南方文化系统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文明中心,与中原文明有着许多明显的不同,同时又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考古资料看,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都是源远流长的。
三星堆出土器物中,陶盉陶豆接受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铜尊铜罍则显示出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这起码说明两点:一是古蜀与中原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在夏代甚至更早就开始了,二是这种文化传播和交流在殷商时期变得更加密切。正如俞伟超先生所说:“从总体看,三星堆的遗存,主要是相当于商时期的。这时期的蜀文化,已接受了大量商文化的影响。在青铜工艺方面,最突出的是有大量商式戈与商式的罍和尊。”这展现了在造型艺术和青铜铸造工艺方面,具有高超水平的古代蜀人对商文化中青铜礼器的模仿,而这种模仿主要是仿造罍和尊,其他礼器极难见到,说明这是有所保留和有选择的模仿,是不失主体的一种文化交流。俞伟超先生指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但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区)。”可谓是很有见地的看法。
(摘编自黄剑华《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
材料二:
置于更为宏观的时空体系中,三星堆高等级物质文化遗存具有“突发性”特点。在成都平原,较三星堆文化更早的宝墩文化中缺乏青铜、金器等器物的技术基础。此类复杂技术无法在短时间内独立发明,必然与其他区域存在交流。三星堆文化特征的形成除了本土创新的因素外,来自外部的资源、技术及文化观念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体系化的概念呈现的这些外部联系便是三星堆文明的互动网络。
以往关于三星堆的研究呈现一定的“内倾化”趋向,即聚焦于三星堆本体的描述和分析,凸显其文化特性,由此进一步加深其“神秘”的文化印象。向外的联系虽有学者关注,但主要依托区域间器物的相似性,囿于资料有限,缺乏深入解读。基于多学科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蜀文化和巴文化对应区域并不一致,但文化面貌多有相似,二者与同时期的中原文明形成明显差异。
B.“三星堆互动网络”是指三星堆文明与其他区域文明在资源、技术以及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广泛联系。
C.三星堆出土的驭兽顶尊跪坐人像融合了多种文化特征,是南方人到蜀地进献海贝等贵重物品的场景再现。
D.从多学科视角着手系统构建三星堆遗存与其他文化的互动网络,将有助于了解三星堆文明的兴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文化中青铜加工技术高超,而宝墩文化缺乏相应技术基础,可见三星堆文化并非由宝墩文化发展而来。
B.以往“内倾化”的研究聚焦于三星堆本体的描述和分析,以此凸显其文化特性,因而研究结论缺乏科学依据。
C.三星堆互动网络的构建涵盖资源、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这种研究思路体现出人文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
D.三星堆铜器与中原地区铜器所用原料相似,却与其后古蜀地区铜器原料不同,说明三星堆铜器来自中原地区。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陶盉陶豆受二里头文化影响、铜尊铜罍受殷商青铜礼器影响的史实,证明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关系密切。
B.材料一引用俞伟超先生关于三星堆遗存和早期巴、蜀文化的学术观点,加以简要评析,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C.材料二以青铜器为例,指出文物研究不能局限于文物具体的制作地点,而要将风格、技术、原料三层次结合起来考虑。
D.材料二对三星堆铜器工艺技术进行细致分析,意在强调三星堆铜器多元融合的特征,并凸显资源流通对社会的重要性。
4.材料一发表于2001年,材料二发表于2025年,两则材料体现了三星堆文化研究的传承与创新,请简要分析。
5.有学者指出“三星堆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重要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这一主张的合理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因农人而长
孟德明
才过了正月十五,就感觉白天一日日变长了。太阳慷慨地暖洋洋起来,吹动的风温和了许多,此时,树木还未发芽,田间的小草似醒未醒,正在地里舒展腰身。而大平原的原野就有了农人三三两两晃动的身影,他们数念着世代沿传的农谚,有的在查看冬小麦返青的长势,有的在琢磨积蓄一冬后地里的墒情,预备种上那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