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830字。
西南名校联盟2025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四)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公元前276年,秦将司马错伐楚受挫于黔中郡,战略重心转向巴蜀。李冰任蜀郡守后,经三年实地勘察,发现岷江出山口处存在天然坡度差,这为自流灌溉系统创造了地理条件。李冰利用这一天然坡度差设计并建造了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构成。其设计遵循“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原则,三大主体工程构成精密系统:
鱼嘴分水堤:长800米,顶宽30米,采用竹笼卵石垒筑。岷江流经鱼嘴时,受“离心力”作用,形成“凹岸引清水、凸岸排浑水”的自然分沙模式——表层低含沙水流向凹岸(东侧)汇入内江,底层高含沙水则被推向凸岸(西侧)的外江主流道排走,年均排沙量超内江1.5倍,从根源上避免灌溉系统淤塞。春耕枯水期,内江凭借深窄河道阻力小的优势,自动引入60%以上水量,经总长1165公里的干渠网络滋养成都平原;夏秋汛期,宽浅的外江主河道迅速分流超60%洪水,彻底终结“蜀人几为鱼”的洪灾威胁。东汉《风俗通义》记载:“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唐代诗人岑参在《石犀行》中赞其“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李冰守蜀时,功与神禹俱”,可见其工程成效之显著。
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鱼嘴下游1.2公里处,堰顶海拔730米。当内江流量超过380立方米/秒时,水流借助弯道环流与堰体高度差形成直径15米的水平漩涡,将粒径超0.2毫米的砂石抛入外江,年排沙量达80万立方米。现代流体力学模拟显示,飞沙堰的排沙效率比现代混凝土堰体高出23%。
宝瓶口引水口:通过“火焚水激”法凿穿玉垒山形成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峡口。峡底埋设始于东汉的“卧铁”,现存四根分别铸于明万历、清同治年间,作为岁修时“深淘滩”的基准。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分析其原理:“峡口束水,势若建瓴,虽暴雨骤至,而引水量恒如刻漏。”宝瓶口与飞沙堰配合,形成动态平衡系统:当内江水位超过警戒线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溢出;当水位不足时,宝瓶口的束水效应可提升流速,确保灌溉用水优先分配。
宋代《堤堰志》详细记载岁修标准:“每岁霜降后,役夫三千,淘滩至铁板底,深一丈二尺。”元代《蜀堰碑》记载岁修“用竹六万斤,役夫七百人”,“淘必及底,底有铁板,不及责堰不固”。《蜀堰碑》还提到,为解决都江堰维护中的截流的难题,元代引入了“杩槎”截流技术,用三脚木架装卵石形成临时围堰,实现枯水期河道截流,为岁修创造条件。清代形成“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管护规范。与古埃及依赖巨型水坝、两河流域依靠密集渠网不同,都江堰开创“无坝引水”模式,形成可持续的耗散结构系统。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评价:“都江堰的生态智慧远超罗马引水渠,它展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都江堰证明人类可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工程。”
(摘编自《中国古代水利科技史》,科学出版社)
材料二:
五代吴越时期,钱镠设立“撩浅军”专业治水队伍,奠定塘浦圩田体系基础。这支由两万名士兵组成的队伍,“以兵代役,浚河筑堤”,形成“十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的初级水网。至北宋景祐年间,范仲淹推行“修圩、浚浦、置闸”三策,将水网标准化
1.下列对都江堰工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鱼嘴分水堤通过河道来调节水量,实现内外江全年平均分配,保障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防洪需求。
B.飞沙堰利用水平漩涡效应,清除内江粒径超0.2毫米的砂石,其排沙效率高于现代混凝土堰体。
C.宝瓶口是用“火焚水激”法形成的峡口,峡底卧铁自东汉埋设至今,作为岁修时“深淘滩”的基准。
D.元代引入的“杩槎”技术,为都江堰全年河道的截流创造了条件,解决了都江堰的截流难题。
2.关于圩田的生态功能,下列说法符合材料二的一项是(3分)
A.“五里横塘,七里纵浦”的标准化水网设计主要服务于农产品的长途运输与贸易。
B.圩田系统的中圩田通过蚕沙饲鱼、塘泥肥田的循环,使单位面积蛋白质产出提升七倍。
C.传统圩田是古代粮食的重要产地,同时也为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D.现代监测证实传统圩田对氮磷污染物的截留率远远高于现代污水处理技术的截留比例。
3.下列对两则材料中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对比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水利模式,凸显都江堰“无坝引水”的独特性。
B.材料二引用宋元明清几个时代的史料,按历史时间顺序阐述了圩田结构的演变。
C.两则材料对相关系统的内容都进行了分条介绍说明,文章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现代科学数据来佐证古代都江堰工程和塘浦圩田的效果。
4.材料一引用《蜀堰碑》《堤堰志》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5.综合两则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对当代生态治理的启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天的刨木花
许冬林
雨下得看不见雨。只听见屋檐下的水声,滴滴答答的像雨躲着藏着聚到一处去说话。介于鸭蛋蓝和蟹青色之间的天空,有种蓬松感——雨把天色下得起了毛。
雨线大约是极细密的,以水汽的形态漫漶着。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肌肤和呼吸都汪在丰沛的水分里。这样的日子,一切都像是软的,都像是坍塌下来,丢了轮廓,变了形。
①丢了轮廓的,还有我的父亲。在下雨的日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