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 木兰诗》课件.pptx
《木兰诗》导学案(教师版).docx
《木兰诗》导学案(学生版).doc
木兰诗 教案.doc
木兰诗 说课稿.doc
9 木兰诗 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语言运用:反复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中对偶、排比、互文、复迭等句式的运用,体会音节和谐、节奏优美的语言特色;有变化、有起伏地朗诵诗歌,体会不同语气朗读的妙处。
思维能力: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学习本诗叙事有头有尾,详略得当和鲜明生动的描写方法。
审美创造: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代父从军》
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凭借什么魅力打动国人的心,今天我们一起在《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作者介绍:【郭茂倩】(1041—1099),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
知识链接:《木兰诗》及木兰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是由北宋的郭茂倩编写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乐府诗的特点:
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字词:唧唧、机杼、军帖等。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语言风格。
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
9《木兰诗》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语言运用:反复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中对偶、排比、互文、复迭等句式的运用,体会音节和谐、节奏优美的语言特色;有变化、有起伏地朗诵诗歌,体会不同语气朗读的妙处。
思维能力: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学习本诗叙事有头有尾,详略得当和鲜明生动的描写方法。
审美创造: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自主预习】
1.补充完整。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体裁),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2.给加点字注音。
可汗(kè hán) 鞍鞯( ān jiān) 燕山(yān) 辔头(pèi)
戎机(róng ) 胡骑(jì) 金柝( tuò ) 朔气(shuò)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门
(2)愿为市鞍马:为此
(3)从此替爷征:出征
(4)旦辞爷娘去:离开
(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
(6)万里赴戎机:军机、军事
(7)关山度若飞:过
(8)赏赐百千强:有余
(9)愿驰千里足:希望
(10)著我旧时裳:裙子
(11)雄兔脚扑朔:动弹
(12)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
9《木兰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教材把《木兰诗》定位为教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学习本单元需要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精读的阅读方法,注重涵泳品味,调动自己的体验和想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能说出并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二、说学情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篇幅较长但是诗歌的语言朗朗上口,质朴自然,学生乐于背诵。加之,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多次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所以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对木兰从军的故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对木兰的英雄形象一定也有自己的认识。然而《木兰诗》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我们教学的任务不单单让学生只简单地明白木兰的英雄形象,而是让学生通过精读课文,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把握木兰更加丰富的人物形象,从而加深理解并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目标如下:
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