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60字。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浙江省富阳市新登中学 洪申健
一、教材分析
《人生的境界》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都属于文化散文,学习这类文章需要运用“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只有这样,阅读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人生的境界》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哲学随笔。文章从人生境界的角度论述了哲学的任务。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总是处于或觉解或无明的状态,一个人对事物的觉解程度决定了做事的意义,人的境界因此也就有了高低之分,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学习本文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很大的意义。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运用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法,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
2、把握人生四重境界的内涵,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把握领会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1942年,昆明西南联大的林阴道上。两位长者不期而遇。一位穿着灰蓝色的长袍,长髯飘飘;另一位身材高高的,带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只听其中的一位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另一位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哈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问话的那位就是金岳霖教授,而回答天地境界的那位就是本文的作者冯友兰先生。这两位教授同是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两颗灿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同行的敬仰。
2、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著名哲学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