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650字。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象”一词,在唐人笔下已经出现。王湾《江南意》结联作“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是指山川的气象。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指朝政的气象。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则是指诗歌的气象。从以上用法可以看出,“气象”之词多用于宏伟壮阔的事物。
  严羽认为:“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盛唐气象”这个概念便是由他奠定下来的。把盛唐诗歌的风貌归结为“雄壮”与“浑厚”,究竟有什么根据呢?在我看来,厚实来源于作品充实的内容,没有这种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就谈不上唐诗的“厚”与“雄”;至于浑成,则跟作品的艺术表现有关。正是由于唐代诗人创造出了一种精练、含蓄、自然、清新的诗的语言,用以概括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构成外形鲜明而又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雄厚才能返归于浑成。照这样看来,气象浑厚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就是唐诗诸要素的结合体,是唐诗的最基本的质态。这种浑厚的气象在盛唐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所以人们常用“盛唐气象”作为唐诗风貌的典型。
  贞元、元和之际,诗风有了急遽的转变。李肇《国史补》云:“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荡”是狂放,“怪”是险怪,这确是当时诗风的显著特点。不过我以为,奇险与恣纵似还不能完全包括元和诗坛的精神面貌,像元稹、白居易诗歌里的平易流畅的作风,就很难归入“荡”与“怪”的范畴里去。虽然如此,元和诗人的致力于独辟蹊径、开拓诗境,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他们在题材、结构、语言、体制各方面都有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可以说是千汇万状,尽入笔底。借用“雄厚博大”四个字来称许这一时期的诗风,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荡”与“怪”不过是它的极端表现罢了。
  晚唐以后,流派歧出,风气庞杂,而作为晚唐诗的大宗,自应以李商隐、温庭筠一派为代表。温、李的诗风,襞绩层深而命意婉曲,文辞精美而音韵谐和,正是唐诗重韵味、讲声律、求“兴寄”的结晶;而境界狭小,笔力荏弱,情长气短,文浮于质,则是他们的致命伤。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自然达不到气象浑厚的胜境,那种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宋词(以婉约派为正宗)的先导,从而构成了唐诗质变的另一种形态。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唐诗的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以盛唐气象作为自己的典型形态,而在其他历史阶段又会有种种变形。而盛唐气象之足以代表唐诗,是因为它实现了唐诗各个要素的比较圆满的结合,是唐诗自身风格发展成熟的标志。
  (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材料二:
  盛唐气象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
  唐朝自建国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也比较开明,思想禁锢很少,思想文化领域比较自由。而且科举制度的实行,
  1.单选题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严羽认为,盛唐诗产生“雄壮”“浑厚”气象,是以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以及饱满的政治激情为前提的。
  B.元和年间的诗人在题材、结构、语言、体制各方面都有大胆的实践与创新,“荡”“怪”的流行诗风因此形成。
  C.晚唐诗达不到盛唐诗浑厚的气象,却以其精深婉丽的风格成为婉约派宋词的先导,从而构成唐诗质变的另一种形态。
  D.盛唐气象形成的内部原因是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
  2.单选题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阎宽的诗句“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中的“气象”与王湾《江南意》中的“气象”含义相近。
  B.唐代士人结交中亚商人、日本僧侣,享受来自海外的生活用品,这些因素在无形中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C.“上官体”诗歌出现在贞观时期,内容空泛,骈俪对仗,风靡一时。这表明文学发展与政治兴衰并非完全同步。
  D.安史之乱带来的残酷现实,使许多盛唐诗人写出了雄浑悲壮的作品,从而使盛唐气象得以延续。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B.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D.崔颢《雁门胡人歌》:“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4.简答题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简答题
  贺贻孙认为:“开元、天宝诸公,诗中灵气发泄无余矣。中唐才子,思欲尽脱窠臼,超乘而上……然变至此,无复可变矣……遂不觉成晚唐苦涩一派。”请结合材料二评价此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家(节选)
  巴金
  鸣凤的事公馆里知道的人并不太多,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因为:一则,在外面他们的周报社里发生了变故,他用了全副精神去应付这件事,就没有心肠管家里的事情;二则,他在家里时也忙着写文章或者读书,没有机会听见别人谈鸣凤的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