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480字。
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积极老龄化”把老龄化过程看作是一个正面的、有活力的过程,倡导老年人必须有健康的生活和贡献社会的机会。“积极老龄化”的过程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过程。对老年人个体而言,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参与社会的机会。当下,很多人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积极”看成是修饰词,旨在加强应对的语气和力度。这是较大的误解。“积极”一词不单是指积极地获得健康,也包括能持续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不仅那些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健康老年人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那些患病或残疾的老人也能对其家庭、社区和国家做出积极贡献。此外,“积极”还体现为政府、研究者和社会大众都应该有所作为,老龄政策制定者要搞清楚是什么决定了老年人的健康活力,学者要搜集成功保持老年人健康活动的干预方法,公众则要清楚如何才能积极保持健康活力。当前,人们往往简单地将“积极老龄化”理解为“老有所为”,但其真正含义远超过后者。通常,我国“老有所为”的主体主要是老干部、老专业科技人才、老知识分子等,但他们只是老年人中的一部分。“积极老龄化”是面向全体老年人群体的,不仅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要“积极老龄化”,普通老人也要“积极老龄化”。“积极老龄化”除了包含“老有所为”的内容之外,还包含“六个老有”中的其他五个方面,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摘编自邬沧萍、彭青云《重新诠释“积极老龄化”的科学内涵》)
材料二:
今年全国两会,“银发经济”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据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预计2035年将达到30万亿元。首场“委员通道”,有政协委员呼吁“银发经济是关乎未来的‘青春’事业,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银发经济,潜力巨大。如今,老龄人群需求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既有对衣食住用行的实物需求,也有对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还有对休闲、娱乐等“诗和远方”的更高需求……需求日益多元,蕴藏广阔市场。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老年人个体而言,拥有健康的体魄与参与社会的机会,是老年人践行积极老龄化举措的应有之义。
B.作为今年两会的热词之一,银发经济有助于我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C.年轻人富有创造力,积极投身银发经济,培育银发消费新潮流,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D.银发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通过场景拓展、产业协调和数字赋能等多种手段,实现了银发产品的供需平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了模糊的词语表达,如“往往”“通常”等,说明作者在阐述概念时缺乏严谨的态度。
B.材料二列数据,如“7万亿”“30万亿”,精准有力地证明了银发经济所蕴藏的广阔市场前景。
C.材料三开头提到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认识,是为了说明坚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性。
D.材料二和材料三各有侧重,材料二侧重谈发展银发经济的方法,材料三则侧重谈银发经济的意义。
3.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材料三中“新质生产力”的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哪吒之魔童闹海》集合近140家动画制作公司的技术支持,充分展现当下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B.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打造26层“养猪天塔”,从污水处理到异味控制,实现绿色闭环。
C.退休院士郑纬民利用网络平台,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继续传播计算机知识,为科普事业添砖加瓦。
D.兴澄特钢中心,各个环节都展示在数智化平台上,工作者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识别生产中的异常情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请结合材料,对以下“银发专列”现象作出评价(6分)
今年首趟“乐游长三角”银发旅游专列从上海虹桥火车站出发,沿杭台高铁前往嵊州新昌。区别于传统客运列车,银发专列构建起移动的适老化空间:硬件方面,增设无障碍设施、优化座椅设计、安装防夹装置,科学适配老年人身体机能;服务层面,引入专业医护团队、定制营养餐食、开发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全面满足个性多元需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一只碗里过一生
祝红蕾
一个人的一生不止用过一只碗。
比如我。小时候,捧不牢饭碗的时候,用过一只翠绿色的塑料碗,盛着水的时候,仿佛一块翡翠软玉,在阴阴的房间里散着微光。这样的碗经得起摔打,在地上翻来滚去,顶多磨损出一些毛边;但怕烫,热极了的粥饭放里面,便东凸西凹的变了形状。再就是搪瓷碗,外边西瓜皮一样的驳釉质,沿口一道黑边,简易灵便。①记得当时在外工作的人,大多用搪瓷碗、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