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120字。

  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二)语文试卷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雅俗之辩源远流长,并且广泛分布于诸多领域,造就不同的分支。从诗词格律的形成到叙事文学的兴盛,从白话文的倡导到“先锋派”的名噪一时,尽管雅俗之辩的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但是,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这种对立至少可以追溯至孔子。《论语》中的《卫灵公》与《阳货》分别记载两段著名的表述:“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推崇庄重肃穆的雅乐而贬抑放浪浮靡的曲调,这种审美趣味可以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得到证实,譬如“思无邪”或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学说相信美学与世道人心存在特殊呼应,譬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如此等等。因此,雅俗之辩的意义远远超出美学范畴而成为匡时济世的意识形态。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并且与阶级、阶层等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范畴相互解释。各种新型历史主题的巨大动能,使得雅俗与这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制造声势浩大的文化交锋。因此,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一些古代诗话词话曾经围绕“俗字”的运用展开小规模的争论,譬如杜甫诗歌之中的“个”字与“吃”字。不少批评家的分析表明,巧妙的“俗字”运用仍然可能形成佳句,重要的是去除“俗意”。薛雪的《一瓢诗话》说:“人知作诗避俗句,去俗字,不知去俗意尤为要紧。”单字作为一个要素,进入句子结构,其性质即为诗句所同化。雅字可为俗句,俗字也可为雅韵。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曾敏行《独醒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当时人对于“雅”“俗”的敏感。不过,总体上看,在宋代趋于平民化的大环境之下,“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
  文化方面兼通雅俗的风格,应该是受到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具有渗透性、普适性,所谓砍柴、担水无非是道。宋代新儒学的产生,实际上和禅宗的影响有非常直接的关联。正是在和佛教学说、道教学说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相互吸纳的这样一个过程里面,新儒学才真正成长起来。我们看到像《景德传灯录》这样的佛学著述会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北宋的理学家二程则说:“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当时这些人物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纵横自在都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这也像《宋史•道学传》里说的,天地之间、“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这个“道”是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里面、“日用而不知”的。也就是说,新儒学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游从方式和他们心目中的理念是交互融通的。
  这些意识渗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之中。正如扬之水先生所说,在政治生活之外,属于士人的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形象愈益鲜明,内容愈益丰富而具体。“宋人从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在当时,“风雅处处是平常”,生活俗事、民间俗语,都可能有其雅致趣味,都可以入画入诗。苏轼说:“诗须要有为而后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黄庭坚也称:“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王安石回忆往事,于平淡中感怀世间沧桑:“三十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雅俗之辩源远流长,其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但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
  B.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与一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而雅俗之辩本身至今风头不减,历久弥新。
  C.因为宋人对“雅”“俗”非常敏感,故而“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
  D.宋代新儒学的产生,受到禅宗思想影响,并影响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的诗学审美意趣体现了雅俗双方互为“他者”的关系,而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宋代文化方面兼通雅俗的风格,大概是受到禅宗的影响。
  B.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常常影响到阶级、阶层等边缘化的社会学范畴,这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
  C.一些宋代士人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诸如此类的理念渗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之中,风雅处处是平常,生活俗事、民间俗语的雅致趣味,定会入画入诗。
  D.宋代山水画作画者、观画者“观天下”的方式,反映着他们的“天下观”,其思想本质与黄庭坚在《王厚颂二首•其一》中所体现的理念不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支撑宋代“简约之美”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   )
  A.宋瓷多为纯色,不像后世的瓷器那么绚烂堂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
  B.唐朝的绘画大红大绿,到宋代竟敢用墨来画画,墨的价值比彩色还要高,淡雅反而更形成高贵。
  C.南宋画家梁楷的人物画,体现着“参禅”的兴味,所谓“萧萧数笔”“神气奕奕”。
  D.《朱子语类》记载:“精底都从那粗底上发见……虽至粗底物,无非是道理发现,天地与圣人皆然。”
  4.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论述了雅与俗互为“他者”,材料二则阐述了雅俗并存或可相融,两者共同阐述了贯通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特质。
  B.材料一引用薛雪的例子,意在强调诗歌创作中如果去除了“俗意”,那么即便使用了“俗字”也必能形成佳句。
  C.材料二从文学、艺术等方面论述了“雅俗”对宋代士人的影响,将抽象的概念变为具象的表现。
  D.材料一并不局限于美学范畴谈论“雅俗之辩”的话题,而是将讨论的话题扩展至其他学术范畴。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苏轼的《临江仙》体现了哪些“雅俗”审美思想?(6分)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嘶
  谢友鄞
  房子是新戳起来的,车是新打成的,六亩就要收割的庄稼地是老辈新分给他们的,人呢,是新合爸的,就差一匹马了。庄户人家的院套里,有了马咴儿咴儿的嘶鸣,才更生气勃勃。
  走吧,赶快去辽西给自己买回一匹纯种蒙古马。
  出了村,往北走,都是山。黄昏迫近,山势减缓,山脚急急收住,一片平坦的草原蓦地展现在眼前———辽西大草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