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310字。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创始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乃至近现代,历经700余年,全长约7.8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这条纵贯南北、穿越古今的城市中轴线,与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古都发展史一脉相承。
  东周时期《周礼•考工记》提出“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在青铜文明极盛期,这一筑城理念成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但在连年征战的背景下难以实现。曹操营造的邺城,出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沿线建筑已经具有礼仪性与等级性。东晋建康城中轴线进一步升华,以西南牛首山两个山峰为“天阙”,将城市中轴与自然相融,相映成趣。北魏平城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打造都城,形成以朝堂宫区、中阳门为轴线的中轴线规制。唐朝人对都城中轴线的礼制作用已经形成清晰的认知,但面对地理环境约束时,并不强求中轴对称。到了北宋东京,御街同时具有中轴线和宫廷广场性质,宽达300米。元大都作为一座全新规划的都城,拥有笔直的城市中轴线和规整的结构布局,严格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对于理想都城的设计要求。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时光流转,北京中轴线被推荐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并最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卓越才能,更感受到中轴线融入城市发展所焕发出的时代新韵。
  (摘编自周冉《漫步中轴线》)
  材料二:
  虽然《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历朝历代并没有严格遵循其中的营城制度,直到元代,这样的规制才被用于实践。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发展演变是历代城市建设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城市规划史的重要篇章。中轴线并不是简单的南北道路相通,而是城市空间按照仪礼制度规划布局的集中体现。在营城制度之下,反映的是诸多中国传统礼制思想,“中和”“尊卑”“阴阳”等关系给这条城市轴线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吕氏春秋》中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朝,历经明清两代,以及近现代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现在的面貌。
  B.历代统治者都按照“以中为尊”的理念来建造都城,但由于战争等因素,从未建成中轴线。
  C.“中和”“尊卑”“阴阳”等理念影响了北京中轴线的规划,并给它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D.北京中轴线上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遗迹,但中轴线上古建筑的原有功能几乎都丧失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都发展史的一个载体,凸显了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特征。
  B.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出现在邺城,其沿线建筑体现出对礼制作用的清晰认知。
  C.梁思成认为中轴线是北京的布局重心,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由它的建立而产生。
  D.出于完善北京中轴线南起点的考虑,王世仁建议复建永定门,这得到了政府的响应。
  3.下列对于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了“700余年”“约7.8千米”“300米”等数据,有效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B.材料一引用《周礼•考工记》中“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为后文论述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C.材料二对“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分析,是为了阐明古代营城制度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D.材料二属于科技论文,文中使用的“大部分”“略有”“几乎”等词,体现出了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4.材料一第二段为什么列举三国邺城、东晋建康城、北魏平城、北宋东京的营建情况?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材料一指出从北京中轴线“不仅看到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卓越才能,更感受到中轴线融入城市发展所焕发出的时代新韵”,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哈姆莱特(选段)
  莎士比亚
  王后及波洛涅斯【注】上。
  波洛涅斯     他就要来了。请您把他着实教训一顿,对他说他这种狂妄的态度,实在叫人忍无可忍,倘没有您娘娘替他居中回护,王上早已对他大发雷霆了。我就悄悄地躲在这儿。请您对他讲得着力一点。
  哈姆莱特       (在内)母亲,母亲,母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