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00字。
第2课   促 织
饶平实中  江之南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掌握《促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能力训培养目标
    1.学习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能读懂原文,把握情节,领会主旨,赏析技巧。
    2.从课文学习中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德育美育渗透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度、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增强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与批判精神;鉴赏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摇曳多姿的艺术特色,感受悠久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了解情节,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故事的开端(第2段):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故事的高潮(第5、6、7段):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故事的结局:写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
    2.阅读开头和结尾两段,了解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
    第一段,交代故事的背景,其实也就是交代造成成名几乎家破人亡的根源。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其要点有三:一是因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讽谏最高统治者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慎重;二是就成名一贫一富说明是“天酬长厚者”,反映作者“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三是以“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对官吏进行谴责和讽刺。
    3.通过对下面两个问题的思考,了解《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开头交代故事发生在明朝的宣德间,是不是表明作者只是在讲一个发生在前朝的故事?    
   (2)作者写求神占卜得佳虫和魂化促织是否在宣扬封建迷信?
    借古讽今,以一些生动的鬼狐故事,曲折地揭露和嘲讽现实社会中的封建统治者,正是《聊斋志异》的主要特点。这样作者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解文字及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来解读作品。
难点:对文中“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两个超现实的离奇情节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蒲氏自身文末议论的分析判断。
解决办法:语言积累,通过知识梳理和课文诵读来落实。内容、技巧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评析,通过课堂讨论、教师点拨来完成。
师生互动设计
    1.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课文和阅读注释、圈点标记,梳理语言知识。
    2.第二课时,梳理情节,评析写作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初读课文,要求读懂原文,参阅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整体感知
    蒲松龄主要生活在清康熙年间,即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他中秀才后一直不能入仕,只好教书为生,兼习写作。其作品包括诗、文、词、戏曲、俚曲等文学样式,而以写狐怪异事的《聊斋志异》创作成就最高。该书收入文言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