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00字,将教学的着力点定为“三只促织一家人”。
《促织》教学实录
张军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促织》。有的同学会笑,“老师都这样,一谈到学习的内容老说是名篇”,呵呵,到底是不是名篇正需要我们来探究呀,再者,大家品位如何,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可以小试牛刀嘛,对不对?(生纷纷点头)当然,《促织》是一篇古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我们既要扫除语言障碍,还要读有所得,能揣摩出一些作品的精髓。我们都捧着一颗心来的,对于美的东西,且行且欣赏好了。
二、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是一部古代文言小说集。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字音和语法现象
师:首先请大家标出全文的九个自然段的序号,并将注释中的生字词画出来。(生自主操作)我们将黑板上加点的字词齐读一下好吗?(屏幕显示以下字词:隐中胸怀 /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 /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 抚军亦厚赉成 / 独是子以蠹贫,以促织富)(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齐,兴致也高,说明达成了共识,很不错。文中的词法、句法现象不少,我想略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抛砖引玉,大家照着这些。课外解决其他的如何?
生:好。
师:请大家看屏幕,(屏幕显示以下内容: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 大喜,笼归
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 岂意其至此哉)
各位彼此合作,看看怎么解释这些一词多义的现象。(生前后左右议论)各位说说怎样?
生1:第一个“笼”是“用笼子”的意思,这里做状语,第二个“笼”指“提着笼子”,是动词吧;两个“而”,第一处是并列连词,第二处我不大明白;两个“意”分别是“神情”和“意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