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240字。
安徽省合肥市八中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中轴线,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的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中轴线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气魄。由南向北,从永定门进入老北京城,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两侧;至正阳门及箭楼就到了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在中轴线上;从天安门、端门到午门,是原来皇城的中轴线,而它东侧的太庙,西侧的社稷坛又构成了“左祖右社”的格局;紫禁城北面的景山,是老北京城的制高点,山顶的万春亭位于中轴线上;与天安门对应的皇城北门——地安门、万宁桥,以及鼓楼钟楼都是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这14处遗产点,以及连接这些遗产点的历史道路和道路两侧约51 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共同构成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要素。中轴线的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该书中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是北京建都的基本依据。
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中轴线城门、街巷、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不同等级,中轴线周边官署、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对中轴线上建筑及空间关系的烘托,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16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有规律的重复和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
(摘编自李韵《一根线,一座城,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材料二:记者:在世界遗产层面上,“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
吕舟:“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基于“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遗产所应具有的价值标准,尤其是关于列入世界遗产的对象应当是“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这一标准的阐述。
“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通过建筑群和城市空间表达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持续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北京中轴线”始建时对于周代城市制度的表达,更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和功能定位,以及21世纪初开始对“北京中轴线”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记者:在申遗文本提交后,我们又补充了材料,主要是哪方面的?
吕舟:专业咨询机构对我们提交补充材料的要求,也是我们了解他们对“北京中轴线”价值理解程
(摘编自《“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背后的故事——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文本团队负责人吕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联系起了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
B.北京中轴线对称的特征,参照了二里头遗址的建筑布局思想,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让人感觉庄严肃穆。
C.如今,北京中轴线上的许多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已由昔日的服务于皇权统治转为面向公众开放。
D.北京中轴线的创建受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持续影响,完美呈现了中华传统的“和”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作为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体现了古都保护与城市更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的融合。
B.《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用“文法”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北京中轴线也是一种建筑“文法”,体现中国理想的都城范式。
C.“数字中轴”项目体现科技对申遗的助力,特别是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更好地展现古都北京的壮丽美景。
D.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符合“为延续至今的文明提供独特见证”这一标准,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首段的三个“最”字,体现了北京中轴线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价值,也体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B.材料二以访谈形式介绍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原因,也指出了在准备中的不足,为今后的申遗提供了借鉴。
C.材料一引用了很多精确的数据,表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宏大规模、深远影响,也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D.材料一侧重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和建筑布局思想,这几点内容在材料二中均有涉及。
4.《考工记》这本古籍在这两则材料都有提到,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原因。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
①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