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730字。

  河南省焦作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的民族,中国人与生俱来地跟山水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学界公认的中国山水文学却出现在晋宋时代。
  上古的人们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拥抱他们的山水,甚至相反,他们不但感觉不到山川的美,反倒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而对山水持有一种敌视态度。这种敌视又因为远古人的自然泛神观念的影响而转为或崇拜或恐惧。到春秋战国时代,先进的铁器和牛耕以及比较科学的农作方法的普及,使得人们一定程度上从繁重的劳动中得到解脱,同时物质财富的相对丰富也助长了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此时人们对于山水已具有审美意识,但此种审美尚未达到纯然的超功利审美之程度,而是一种带有突出功利目的的审美。人们对山水的审美主要侧重于山水的道德象征性,其致力点在于山水与道德之间所构成的象征和比喻意义。山水的本身并不是美的,而是因为它有了如许的跟道德相似之处,才体现出美,才值得人们去观赏。“山水比德”之德,很明确地显示着它的农业文化的内涵,德中的“平、仁、勇、无私、智和教化”,这是农业民族对于德之内容的确定,因而我们似乎可以说,在西汉之前,中国人对于山水的审美是间接的,对于山水美的意蕴的开发是功利性的。“山水比德”审美价值观的确立,并没有将中国的山水文学从文学中的山水直接牵引出来,但因为“比德”审美的启示,中国文人却看到了蕴含于山水之中的无限的美的内涵。
  为山水文学史上质的飞跃提供动力的是汉末思想界的沸腾,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儒家独尊儒术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文的自觉。曹操的《观沧海》就是其中一个证明,该诗写的是水,描述的是山,但诗中的山和水已经不是“仁、智、勇、正、义”的比附,而是比大海更广阔的胸襟的外现,它的波涛汹涌、它的广阔浩瀚和其中山的耸兀巍峨,这是一种心胸和人格的外化。而当一种外在的美作为人格内在的象征出现时,山水文学也就自然地产生了质的飞跃,这就是现代意义审美的山水文学。到了汉魏之际,如上的质变使得它的存在也由文学中的山水向独立的山水文学迈进。
  与唐帝国博大的胸襟、广阔的地域相倚伏,唐朝的文人们胸中也大多装进了祖国的秀丽山川和风物景象。唐代山水文学的繁荣,其实绩最突出地表现在山水文学作品中“意”和“境”的有机统一。作家主体与山水客体的界线被打破了,即诗人的主观情怀在诗中被融汇于客观山水描写之中。应该指出的是,宋人的山水文学继承了唐人意境合一的创作成就,同时又渐渐地回归了魏晋时的山水诗中的“理”性。虽然宋人之理与魏晋人之“理”有质的不同,但希望通过山水客体以表达理的审美趣味却是一致的。
  (摘编自曹萌《文学的山水与山水的文学——略论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
  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缘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如罗宗强所说:“山水的美,只有移入欣赏者的感情时,才能成为欣赏者眼中的美。山水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的人们由于自身力量及观念影响而对山水有一种或崇拜或恐惧的感觉,他们感受不到山川的美。
  B.因为“比德”审美的启示,中国文人看到蕴含于山水之中无限的美的内涵,这使得山水比德审美价值观得以确立。
  C.宋代山水文学在唐意境合一的基础上又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和魏晋之“理”不同,但审美趣味却殊途同归。
  D.李白笔下的敬亭山有知有觉,充满了灵性,有一种人格内在的象征意义,该诗属于现代意义审美的山水文学作品。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整体上以时间为序,论述了山水文学从上古时期到唐宋时代的发展历程,条理清晰。
  B.材料一中曹操《观沧海》的事例证明到了汉魏之际,文学中的山水开始向独立的山水文学迈进。
  C.材料二引用罗宗强的话是为了说明中国人要养就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倪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才能参透和感悟宇宙自然。
  D.材料二重点探讨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论述了其物我融通的特点,并指出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的充分体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的“山水比德”传统的一项是(   )
  A.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B.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形势解》)
  C.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D.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唐代山水文学形成的有利条件和特点。
  5.学校论坛拟开展以“古代的山水文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你准备结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参与讨论,请根据材料二谈谈你的想法,并列出发言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老大进城(节选)
  西戎
  宋老大在牲口市上逛了一趟,这时,他想起张会计临走嘱托的事:到农业技术训练班,看看张方奎,问棉花起了虫的事。于是便决定别的事都缓办,先去训练班找张方奎。
  碰巧张方奎不在。训练班门上有位同志告诉他,说方奎的对象今天来看方奎,两人相跟着,刚出去不大一会。
  这件事,真把宋老大搞糊涂了。他想了想:没有听说方奎找到对象了呀!找不到他不找了,到农林科去问问段科长,他常下乡,治虫的方法他准知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