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130字。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A)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为什么就不会动呢?我很小的时候问喜欢养花的奶奶,她的回答是:它们是天生就这样。
天生的。这似乎是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假如你了解进化论的一些基本知识,你一定知道,地球生命的演化经历了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个演化的过程因写进教科书而广为人知。于是,很多人都误以为,植物不会运动是因为它们是古老的生命形式,没有演化出更复杂的肌肉和神经系统。人们认为,植物不运动,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学会运动。
其实,演化论真正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物种如果天生就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它一定因为现在的样子而获得了某种生存上的优势。
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植物这种扎根土壤、不会运动的生命,它们能够在地球上诞生,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如果你抱着会动的动物比不会动的植物更高级的思想,那一定会觉得植物的存在是必然的,觉得植物就是食物链最底层的生产者,它们天生就应该被动物吃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生命诞生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都浑身长着鞭毛,它们四处游动,寻找食物,感受刺激,趋利避害。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
很显然,植物之所以不会移动,并非因为低等,更不是天生如此。可以用一种拟人化的方式来理解植物的行为——在面临生存压力的时候,植物主动地选择了静止不动。静止不动,这是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觉得相当愚蠢的选择。但是,幸运的是,植物们选对了。这个选择不仅让植物变得异常繁盛,更支撑了整个生物圈。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也要仰赖植物最初的选择。
在严谨的生物学分类里,很多你觉得明摆着就是植物的物种,其实并不是植物。比如,2005年的时候,生物学分类里就新增了一个大类,叫作囊泡藻界。我们非常熟悉的海带,就被重新分配到囊泡藻界里面去了。而在我上学的时候,海带还是植物界的成员。另外,蘑菇以前叫作菌类植物,现在我们把蘑菇直接叫作真菌。蘑菇也不是植物。我还能为你举出更多看起来像植物却不是植物的例子,比如海葵和珊瑚,它们不仅不是植物,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物,但是它们却选择把自己固着在海底。到底是什么样的进化优势让这些动物放弃运动而选择类似植物的生活方式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不再满足于把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研究和解释清楚,他们开始更多地从环境和演化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生命,生物学家发明了一个新词,叫作泛植物。这个概念突破了植物学的边界,所有像植物一样生存的生命都是泛植物的研究对象。这里面既包括海带、地衣、蘑菇这样的藻类和菌类,也包括所有最后选择了静止不动的生命。
通过研究这些选择了一动不动的生命,生物学家获得了一些全新的认识。原来,这类生命在能量获取效率上,竟然比其他会动的生命更厉害。
比如一只老虎,它在几维空间中获取能量呢?你肯定会说,那还用问,当然是三维咯。我想说的是,老虎虽然可以爬山,可以下河,但本质上是在一条贴着地面的行进路线上获取食物的。所以,老虎获取能量的空间是一条曲线,它的捕食路线其实是一维的。
我们再看看,一只燕子的能量获取空间是几维的呢?燕子不像老虎一样,非要贴着地面移动不可。燕子可以一边飞行一边捕食,它如果看见一只飞虫,就能直接飞过去。燕子的捕食路线不受地形的影响,所以,燕子的能量获取效率更高,它的捕食路线可以看作二维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一棵不会动的大树,它的能量获取空间是怎样的。大树的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枝干高高地举向天空。它们的每一片叶子都能接受到实实在在的阳光,每一条根系都能吸收到真真正正的养分。所以,大树获取能量的效率比老虎和燕子都高,大树获取能量的空间是三维的。
生命需要获取能量才能维持。大树虽然不会移动,但它获取能量的方式却比老虎和燕子更高级,获取同样的能量,大树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最小的。一棵大榕树的投影面积常常可以达到上万平方米,它占据的生存空间能达到几十万立方米。无数会跑会跳的小动物会以大榕树为家,它们之中的大部分,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大榕树的怀抱。
如果我们也能像植物一样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能活得不错,又何必四处奔忙呢?移动本身并不是生存优势,移动是动物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植物放弃了移动,却在获取能量的方式上比动物更先进。在争夺生存空间这件事情上,植物对于动物,完全是碾轧式的降维打击。我们从经验上无法理解植物为什么不会动,但几何学给了我们圆满的解释。
对于动物来说,没有植物就没法生存。但对于植物来说,它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甚至当它们放弃运动、把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成了环境本身。
(摘编自汪诘《泛植物不会动的生存优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演化出更复杂的肌肉以及神经系统,是判断生命形式是否高级的标准之一。
B.为了生存。植物自己选择了静止,这不仅有利于自身,也使其成为整个生物圈的支撑。
C.作者介绍不同于人们日常认知的严谨的生物学分类,是为了说明科学研究的正确性。
D.以大榕树为家的许多小动物一辈子都不离开大榕树,主要是因为大榕树为它们提供能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对进化论基本知识存在误解,所以很多人认为植物不会动是天生的、必然的。
B.突破植物学边界引进的泛植物概念,有助于生物学家从环境和演化的视角进行研究。
C.如果动物也能像植物一样,不动就能获取能量,那么动物也会静止,可见不动更有优势。
D.人们仅凭经验并不能理解植物为什么不能动,只有通过几何学才能找到合理的答案。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兰花善于伪装,飞鸭兰靠花瓣的形状和颜色吸引胡蜂,也对其释放出信息素或香味,使其成为自己的传粉者。
B.蓝细菌能够制造氧气,据说地球上有50~85%的氧气都是蓝细菌这类可以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创造的。
C.地衣在寒武纪时期里坚硬荒芜的岩石上开拓疆土后,动物才能成功登上遍布植物的陆地。
D.珊瑚虫其实是透明的,赋予它颜色的是与之共生的虫黄藻,虫黄藻让珊瑚虫获得了光合作用和创造珊瑚礁两项超能力。
4.泛植物不会动的生存优势是什么?其原因何在?
5.好的科普文既有科学性,又有通俗性。请结合文本材料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徒步走到终点
西元
四辆沙色迷彩步兵突击车在一个不起眼的拐弯处驶下路基,驶入石子路,仿佛一下子从岸滩冲进了茫茫无际的土黄色大海。时不时有尺把大的岩石把行进中的车子高高掀起,使得车子里的人像筛子上的豆粒儿一样,五脏六腑颠得翻江倒海。车队进了山谷,步兵突击车冒着黑烟,在险象环生的河床上吃力地扭动车身。发动机声嘶力竭地吸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