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740字。
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联考
高 二 语 文 2025.5.2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 “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 “知觉” 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艺术和实际人生之中本来要有距离,所以免不了几分形式化,免不了几分不自然。它和自然现象究竟是有分别的。艺术往往在自然景物中见出不自然的美。比如在中国诗里,尤其在写景诗里,我们常觉到诗人所描写的境界和我们所实际经验到的境界有很大的分别。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虽然也偶然见到这种境界,但是不常见到,我们的心境完全不同。诗人和我们都见到山,但是诗人所见到的是一个意象世界,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个物质世界。
(选自 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
在文学作品的审美中,读者的主观体验同样起着关键作用。以《红楼梦》为例,不同的读者对书中人物的理解和评价大相径庭。有人喜爱林黛玉的才情与率真,有人则更欣赏薛宝钗的稳重与端庄。这种差异源于读者自身的性格、生活经历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也因读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读。“月”这一意象,在古典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同一棵古松在木商、植物学家、画家眼中呈现不同形象,原因在于他们各自的专业心习和观察态度不同。
B. 画家所见到的古松形象是 “苍翠劲拔的古树”,这表明审美态度需要抛开实用和科学视角,专注于事物的形象特质。
C. 作者认为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人为” 指的是观者的性格、情趣等主观因素对知觉的影响。
D. 艺术与实际人生需要保持距离,因此诗人描写的 “采菊东篱下” 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真正出现。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通过具体事例论证审美主观性,但材料一侧重观察者的个体差异,材料二侧重读者的主观体验与时代背景。
B.材料一以古松为例说明知觉的主观性,材料二以 “月” 的意象为例说明不同时代审美标准的变化,二者论证方法完全相同。
C.材料一认为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材料二中认为现代读者传承了古人审美特点,倾向于含蓄典雅的表达,两则材料观点不完全一致。
D.两则材料都强调审美过程中客观因素的重要性,材料一关注自然事物的客观属性,材料二关注时代背景的客观制约。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材料一中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古松的 “知觉”呈现出三种不同形态,请简要概括他们呈现差异的各自原因。(4分)
5.在文学审美中,读者应如何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边城》(节选)沈从文
到了端午。祖父同翠翠在三天前业已预先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翠翠先不答应,后来答应了。但过了一天,翠翠又翻悔回来,以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船两人守船。祖父明白那个意思,是翠翠玩心与爱心相战争的结果。为了祖父的牵绊,应当玩的也无法去玩,这不成!祖父含笑说:“翠翠,你这是为什么?说定了的又翻悔,同茶峒人平素品德不相称。我们应当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