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00字。
正确使用词语——正确使用成语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成语的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成语的意义的能力。
教学难点:成语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成语的考查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常以辨析成语使用的正误、判断成语书写的正误这两种形式出现。了解成语的意义,结合语境理解成语的意义是高考复习的重点。由于同学们的阅读面大多不广,成语意义的把握常常不准确,所以在复习成语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平常多读书看报,注意其中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二.正课内容——辨析成语的方法
师:辨析成语可以从比较成语意义、结构、用法、色彩等方面的差异进行。
1.成语意义上的差异。成语相互间有意义上的差别,即使是意义相近、相关的成语,相互间仍有语意轻重的不同、表达重点的不同、范围大小的不同。
例如“自命不凡”和“自以为是”都有“自以为正确”的意思。但“自以为是”指主观不虚心,语意较轻;“自命不凡”指自以为了不起,比别人高明,语意较重。
请同学们比较“惨无人道”、“惨绝人寰”,“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在意义上的差异。
生:前两个成语都形容惨毒残酷。“惨无人道”是“惨毒残酷,毫无人道”的意思,语意较轻。“惨绝人寰”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了”的意思,语意较重。
后两个成语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信口开河”只指随口乱说,语意较轻;“信口雌黄”含有不顾事实,恶意诬陷的意思,语意较重。
师:“视而不见”、“视若无睹”都是“看是看了,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的意思。但“视若无睹”偏重在不重视,不关心;“视而不见”偏重在不注意,不留心。比如:“对浪费现象不能视若无睹”。
请同学们比较“称心如意”、“心满意足”,“苟且偷安”“苟且偷生”在意义上的差异。
生:前两个成语都形容如愿以偿,十分称心满意,但“称心如意”偏重在称心,“心满意足”偏重在满意。
后两个成语基本意义相同,差别就在“安”和“生”上。“苟且偷安”偏重在贪图安逸;“苟且偷生”偏重在贪图生存。
师:“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前者仅指书籍极多,所指范围小;后者泛指事物数量极多,所指范围大。
请同学们比较“无边无际”、“无穷无尽”,“食古不化”、“食而不化”在意义上的差异。
生:前两个成语都有“没有尽止,没有止境”的意思,但“无边无际”专指空间,着重在面积大,没有边际;“无穷无尽”可以指空间,也可以指时间,着重在数量多。
后两个成语都有“没有很好掌握消化已学过知识”的意思,但“食古不化”仅指古代知识而言,所指范围小;“食而不化”所指范围就大得多。
教师小结:由上述分析可知,成语意义上的差异,可以从语义轻重、表达重点、范围大小来比较。
2.成语结构上的差异
汉语成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成语的结构,以了解成语的意义。(教学说明:教师对每种结构类型作示范分析,并解释成语的意义。然后学生分析之,可以打乱顺序让学生分析。利用这种方式积累一些成语)
主谓式:烽火连天 夜郎自大 情随事迁 叶公好龙 毛遂自荐
述宾式:搜索枯肠 饱经沧桑 贪天之功 问道于盲 贻笑大方
述补式:无济于事 同归于尽 跃然纸上 无动于衷 退避三舍
状中式:铤而走险 落落大方 滔滔不绝 扶摇直上 孜孜不倦
定中式:无妄之灾 咄咄怪事 雨后春笋 衣冠禽兽 一丘之貉
连动式:画蛇添足 探囊取物 引锥刺股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兼语式:调虎离山 令人神往 请君入瓮 引狼入室 化险为夷
联合式:魑魅魍魉 扑朔迷离 不卑不亢 防微杜渐 披坚执锐
成语的结构不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