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780字。
2024-2025学年四校联合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2025年5月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选项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相应的区域内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数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字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字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教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节的出现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
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细节能鲜活刻画人物,典型细节可使形象超越情节被铭记。
B 细节或隐喻社会背景,或象征人物命运,从而提升艺术境界。
C 材料二指出,部分推理小说因细节过密而陷入“细节肥大症”
D. 《变形记》以“细节的洪流”为主体,细节自足,不依附情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细节的准确运用可以提升作品的品格,但细节的冗杂和与人物性格不符的描写会导致作品品格产生消极的变化。
B.因为细节描写能提升作品品格,所以优秀作家会将细节描写作为作品创作的核心要素,而轻视情节架构。
C.“细节的洪流”使小说摆脱了对情节发展的依赖,众多细节自成体系,共同构建起小说的独特艺术世界。
D.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就能实现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因此细节的频次越高越好。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祝福》中多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神变化,从最初的“顺着眼”到后来的“直着眼”,通过细节展现了她的精神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促织》中描写村中少年“掩口胡卢而笑”的细节,表现了市井之徒的势利心态和嘲弄态度,折射出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
C.《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反复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强化了人物保守、因循守旧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
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贯穿全文,风雪越来越大,林冲的处境也越发危险,这些细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紧张氛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则材料关于细节描写的核心观点,并各举一例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惨 败
【德国】迪格尔
弗兰克•凯斯特纳在酒吧门口愣住了:一名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正与他(弗兰克)的女友艾尔柯
坐在吧合上。男子穿着时髦,黑发卷曲,两鬓斑白。他们在兴奋地聊天。
“你好,弗兰克!”艾尔柯说,“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马尔克•博内,从萨沃伊来的老朋友,我在那儿的酒吧干过活……”博内与弗兰克握了握手就马上告辞了。
“看样子像是个有钱人,”弗兰克对艾尔柯说,“他做什么生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