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909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以为常的东西,人们往往会忽略,但是它无处不在。一个新生儿出生的瞬间,心脏的瓣膜自动生成,心脏开始跳动,血液从主动脉流向肺部的毛细血管,呼吸以第一声哭喊的形式开始。这是每个人进行的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传播,他或她用原声性听觉符号的表现形式之一——哭,发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我活了,我来到了人世!在往后的日子里,他或她运用自身具备的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得到了母亲的乳汁,看到了亲人们的笑脸,听到了最初不懂,但天然能够掌握的母语。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能地调动一切,动用自己的全部感觉,努力把握着身体以外的世界。
  当我们学会说话、能够思考的时候,会进一步感觉到,行动、思想如果没有信息的传递和接受,都无法进行。即使做梦,仔细想想,梦中的白马王子或妖魔鬼怪的样子,不也是自己在用母语给自己描绘吗?以下的情形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
  她冷静下来,细细一想,看来确实是自己错了。她对自己说:必须赶紧找到他,认个错,不然机会错过,这份工作就泡汤了。她急忙下楼,飞也似的跑向办公主楼。
  在这里,“她”的思考和自言自语,是典型的自身信息传播。正是这种自身的信息传播在头脑中几个来回的交流(我们一度采用“思想斗争”这个概念来描述它),最终决定了她后来采取的行动。
  昨天下午5点20分左右,读者陈先生开车自北向南经过西三环航天桥上时,目睹了一辆桑塔纳车自燃的全过程,热爱摄影的他记录下了这组画面。记者看到,事发地点的三条道路已经被警察封锁,白色桑塔纳车身被3米高的大火包围,冒起的黑烟和旁边的电视塔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这里,充满了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发送。陈先生看到汽车自燃的全过程,这是一种视觉的信息接受;他用相机拍下了全过程,这是以画面方式采集新闻信息;报纸将这些画面刊登出来,又是一种画面信息的发布;记者获知这个信息赶到现场,描述他看到的情景,也是在传递信息。无论是私下自己对自己说话(包括没有说话的思考),还是上学、工作,还有每天来自传媒的铺天盖地的新闻,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脱离信息的发出与接受?我们被信息传播包围着;确切地说,信息的传播渗透到我们的一切活动中,从历史到现实。没有传播,我们无法做任何事情,传播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黏合剂,也是整个社会得以运转的润滑剂。传播犹如人的影子,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与影子难以分离。
  信息的传播现象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太自然了。任何正常的人都会想问题、说话。文化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书看报;电视则不需要文化的门槛,每天吸引着数十亿人消磨休闲的时光。这些平常的事物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对信息传播现象的研究,只是在人们必须跨进信息社会的门槛时,才会引起关注,并进而发展为一门学科。因为信息、知识替代了工业时期的物质资源,已经成为主要的社会资源,所以,不对这种资源进行研究,就难以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继续发展人类自身。
  这并不是说,古代的先哲们没有研究过传播。例如,古希腊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中就初步研究了“演说”这种典型的传播现象。记载孔子言行的经典《论语》仅1.27万字,其中使用“学”字61个,“言”字115个,“闻”字57个,“见”字71个,“知”字111个。至于“曰”(相当于现在的“说”)字,则随处可见。这些字的所指,均是典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发出信息或接受信息的形式。但是,古人尚没有条件(当时也没有这种社会需要)将信息传播的研究从一般性研究中分离出来,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除了军队之间的有形战斗外,同时出现了宣传战、电波战这些涉及传播的隐形战争。与此同时,报纸、杂志进入大众化发展时代,广播普及到社会生活中,引发了诸多新鲜的社会传播现象,于是,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形成。但是,这门学科很特殊,它的研究领域涵盖人类的所有活动空间(包括大脑),它运用的学科知识也是综合性的,如同美国传播学早期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所说:“传播学不是一门我们称谓的物理学或经济学那样的学科。传播学更像是一门十字路口上的学科,有很多学科予以穿插,但没有停留下来。”
  (摘编自陈力丹《传播学是什么》)
  材料二: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倾覆,或吞噬。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平均每天要查看智能手机100多次,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大量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众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部《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生儿用哭,这一原生性听觉符号进行着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信息传播,文中用这个例子表明人们常会忽略习以为常的东西。
  B.信息的传递和接受非常重要,我们的行动、思想都受其影响。这些影响,在我们学会说话、能够思考时会感觉更明显。
  C.信息的传播从古至今,渗透在我们的一切活动中。传播犹如人的影子,若没了传播,我们将什么都做不了。
  D.对信息传播现象研究的关注是在跨进信息社会的门槛后,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需对作为社会资源的信息、知识进行研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传播包括建立在人际间的新闻信息传播和自身信息传播两个部分。像有时候的自说自话,或者写文章时候的头脑风暴等等,都属于自身信息传播。
  B.孔子《论语》多有关涉信息传播与接受的内容,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也初步研究了“演说”,他们是东西方传播学科研究的开创者。
  C.传播学融汇了多样化学科内容,它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人类诸多活动空间。这门学科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更是以宣传战、电波战等方式显示其重要性。
  D.网络舞台是公共舞台,需要责任,也需要敬畏,网络空间需要我们共同呵护,尊重议事规则、保持公共理性,有责任、有担当、有边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因小女孩“牛”的一段视频非常可爱,音乐人王博看到后就在此基础上和小女孩“牛”合创了一首《帽衫》,发布到网上,给大家带来乐趣。
  B.越来越多的退休教授开始走入网络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对其专业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再传播,使得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
  C.“胖猫事件”在网络上不断发酵,网友对其发出了朴素真诚的同情,但却被网上不实信息欺骗,掉入舆论旋涡,变成流量的“猎物”。
  D.百万粉丝网红为了热度,拍段子捏造“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博取众人的眼球,一度让“秦朗”这个虚构小学生成为热议话题。
  4.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对以下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
  A.青少年获取的资讯主要源自视频类平台,所占比例超过了传统媒体,所以对视频类平台的监管要严于对传统媒体的监管。
  B.信息的传播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身边的家长、朋友,到电视节目、视频类平台等等,可见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C.网络信息平台需加大对舆论监控力度,防止出现借大流量误导青少年价值取向这一情况的发生,营造一个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
  D.青少年群体可以在微博、朋友圈等多样化平台上获取信息,丰富了信息获取渠道,也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从材料中,我们知道传播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在网络时代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嫁妆
  契诃夫
  有生以来我见过很多房子,大的、小的、砖砌的、木头造的、旧的、新的,可是有一所房子特别生动地保留在我的记忆里。不过这不是一幢大房子,而是一所小房子。这是很小的平房,有三个窗子,活像一个老太婆,矮小,伛偻,头上戴着包发帽。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