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31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普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述而不作”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传述古代文化遗产,不进行任何创新。
  B.材料二指出,“孝”在儒家思想中不仅指对父母的赡养,更包含对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延续。
  C.苏格拉底与孔子对“孝”的理解完全一致,都认为哲学活动是对神灵或天道的侍奉。
  D.材料三认为,“述而不作”导致传统教育完全排斥创新,科举考试的内容因此脱离了儒家经典。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因此孔子对“三年之丧”的礼制是认同的。
  C.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完全不同。
  D.“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C.“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D.“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如何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5.三则材料对“述而不作”的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濠梁之上
  李海瑞
  秋风送爽,大地一派灿烂,绿的绿,红的红,黄的黄。
  庄子一身麻布衣裳,补了几个新补丁,葛布头巾缚着的稀疏头发,被风吹得有些散乱,然而越发显得飘逸不拘了。他的好朋友惠子穿丝戴冠,气宇轩昂,好有派头。
  相约已久的出行一路顺风。走走停停,就来到了濠水一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