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774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I阅读。(共55分)
  一、(10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儿童文学与审美教育
  ㅤㅤ①一切审美的基础都是情感,只要审美活动发生,就有情感的投射和介入——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以审美能力中最重要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作为切入点来观察儿童。
  ㅤㅤ②1986年,3岁的我津津有味地观看《西游记》。没等“三打白骨精”这一集播完,我就放声大哭起来,抹着眼泪向姥姥申诉:“孙悟空那么好,唐僧还要把他赶走,太狠心了!”长大以后再看这一段,心里仍隐隐作痛,但不会再像儿时一样为悟空痛哭流涕了。儿童的审美情感并非后天习得,而是先天存在并一触即发的。3岁的幼儿已经完全可以与主人公共情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之所以深受儿童喜爱,并不是因为打斗的过程有多么精彩,这个故事带给儿童的真正价值,是触发了儿童一系列丰富曲折的情感体验。可见,儿童的感受力非常强大,他们的情感反应与成人一样,甚至比成人更真挚、投入,更纯粹、强烈。
  ㅤㅤ③我小时候喜欢幻想,小学三年级创作了第一篇童话《猫和老鼠的友谊》。长大以后,感觉自己的想象力逐渐干瘪枯竭,即使从事创作,也只能写现实题材的小说散文。相信许多朋友看到这个例子都深有同感。每个生命初始都充满灵性,不受束缚,但随着理性的增长与社会的规约,个体慢慢脱离了儿童时期的本真状态,便也舍弃了那些背离现实、毫无用处的无羁想象力。
  ㅤㅤ④综上,儿童的审美起点是很高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经完备。儿童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并非凭空而来,他们需要大量的持续的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介质去刺激和激发。儿童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活动范围狭小、生活经历单一,但年轻的生命肯定不能满足于眼前,他们充满好奇,渴望去听、去看、去见识、去体验那些鲜妍的、蓬勃的、充盈着丰沛情感和奇异幻想的事物。再没有比儿童文学更符合这种需求的了,因为情感和想象力就是儿童文学的双翼。我们想激发孩子对文学的审美感受力和想象力,就需要充分地给予,给予他们足够多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放手让他们去自由阅读和自主感受。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既是一场无功利性的审美享受,也是一场事半功倍的审美教育。
  ㅤㅤ⑤儿童审美教育拒绝“深挖”。审美是一种感性的、灵性的、悟性的过程。孩子读一篇童话,已经被深深打动,在她(他)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一个玫瑰花形状的烙印,她(他)每次想到,心里都会一暖或者一颤——这时,审美过程已经完成了。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不只是指它的语言文字浅显,语义层也是比较浅的,一戳就破,它就是在儿童的心灵上挥了一下魔法棒,一大片沙漠就变成了绿洲,它不需要你动用钻井机,钻得那么深,一层又一层掰开揉碎,那样就把整体的美感破坏了。
  ㅤㅤ⑥儿童的价值观是更接近于二元的,她(他)在听故事、看电视时总喜欢追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审美并不纯然是二元的,审美教育也不是简单的一句“教会孩子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而是用心灵去感受美的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你能告诉孩子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比罗中立的《父亲》美吗?你能告诉孩子温婉的江南水乡比苍劲的西北大漠美吗?让他们知道小口啜茶与大碗喝酒都具有不同的美感,既能欣赏云卷云舒,也能嗅出泥土的芬芳。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王欢,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儿童的审美能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童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体现,最重要的是儿童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B.儿童的感受力往往比较强大,他们的情感反应与成人一样,甚至更强烈。
  C.儿童的审美能力不够完备,所以无法从眼前生活中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D.儿童的审美起点往往较高,但其完备的审美能力仍需通过后天训练得来。
  2.下列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需求。
  B.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激发孩子的审美感受力和想象力。
  C.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浅显,无法带来深入的审美体验。
  D.儿童文学作品既能提供审美享受,也能提升审美教育效果。
  3.阅读全文,简要概述我们该如何开展儿童审美教育。(4分)
  二、(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陶渊明的小园境界
  ㅤㅤ①园林的建造与建筑不同,不必过多考虑功能性。中国的早期园林体现了不同的造园观念:仙玄之园本源自“昆仑”“蓬莱”仙山的传说,它们最初被建成的原因,正是基于最高统治者对长生的永恒愿望。广丽之园以收集天下各种奇珍为旨,如汉武帝的上林苑,网罗了珍奇异兽,以展示帝王无与伦比的武功。六朝之时,士人们以栖迟隐逸于山林作为生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