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79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八次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和选修教材自选教学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比兴,乃譬喻和起兴的连称,就是将不同性质且并无因果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事物组成比喻结构,以便发生想象上的联系,或是以某物兴起另一不同之物,同样依托于想象。比、兴均须借助于联想,在前者,譬喻的两物并举共现,在后者,另一物仅是通过联想被忆念或两物一先一后出现。比兴的迷人之处在于,关联的发生具有偶然或随意的品格,为艺术思维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及其千变万幻的场景。然而,所有的比兴仅是看似松散随意,其实都是基于人类与自然的比照,即天人之间的类比关系。它在古代是循着比类原则而运作的。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论执政者品格,属道德范畴,很抽象,“众星围拱北斗”描述星象,属自然范畴,为具象,明显是两个不同质的类,彼此本无关系,之所以联系了起来,正是借助于类比:以德治国可以使百姓归附,恰似众星围拱着北斗般自然。在此语境,道德与自然似乎循着同一个规律,它不仅一般地从自然界获得了坚强的支持,而且还特别地因众星围拱之象而变得极其生动、朴素。孔子纯熟地运用比喻以凸显德性,这种思维,正是基于中国古代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大关联这一最基本的类比。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朱熹说它是赋,不过,设若诗中主人公或作者,由“来”之时的霏霏雨雪而忆念起“往”之时的依依杨柳,那哀伤正是由此当前之景回忆到过去之景其间发生的起兴作用。再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資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萘萘。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周南•桃夭》),少壮的桃树,它的花、实、叶之盛,和婚姻有什么关系呢?朱熹说那是“兴”。不妨将起兴视为一种极为宽松的比喻,其前提是桃树与婚姻是两个不同的类,这样,桃树的花、叶和果实都可能让人与婚姻的本质以及婚礼的喜庆情景发生联想。而霏霏雨雪与依依杨柳对举所引致的哀伤、桃树旺发映衬之下正当时的好婚姻,却是不那么明确、直接的两类,活泛生动,确乎更有意味,这正是“兴”的好处。
  (摘编自张节末《“兴”的中国体质与西方象征论》)
  材料二:
  “比”和“兴”是两种手段。所谓“比”,包括单个的比喻和成套的比喻(博喻),也包括涉及全篇的所谓“比体”,例如《诗经•魏风•硕鼠》,全篇都在骂老鼠,其实是在痛斥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这样的诗就是“比体”。
  “兴”则是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传》卷一),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是譬喻的两物并举共现,“兴”是借助联想由一物忆念另一物或两物先后出现,“比”“兴”常常连用在一起。
  B.朱熹认为《诗经•小雅•采薇》中关于“杨柳”和“雨雪”的名句是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其间存在起兴作用的成分。
  C.“比”和“兴”是两种手段,所谓“比”即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和“兴”之间泾渭分明。
  D.歌德将艺术思维中的联想分为从普遍概念找细节和从细节看出普遍概念两个类别,完全对应中国古人所说的“比”和“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先总述“比”“兴”概念及原理,再举例阐释;材料二先分述“比”“兴”概念,接着对比思维过程,引入歌德观点,最后比较艺术效果。
  B.两则材料都强调“比”和“兴”依赖联想:材料一仅表明“比”“兴”借助联想;材料二则进一步说明“比”是由心及物,“兴”是由物及心。
  C.两则材料都运用举例论证,材料一以孔子言论和《诗经》中《采薇》《桃夭》为例;材料二以《诗经•魏风•硕鼠》《乐游原》为例。
  D.两则材料都直接将“比”和“兴”的艺术价值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都体现出“兴”在艺术表现上比“比”更具价值的认识。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道德经》:“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B.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C.《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比”和“兴”的艺术效果差异。(4分)
  5.两则材料都对“比”“兴”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龙蟠石门村   张雄文
  骤雨潇潇而来,敲击着满山翠竹、古樟、古枫与藤蔓的枝叶,还有隐于枝叶下的洞口岩壁。杂草斑驳的小径未曾修饰,似乎还是近四百年前的原始状态,但泥泞间已寻不见那一串喘着粗气的脚印。洞口一时也消隐了平素如纱似雾袅袅飘荡的“龙气”,未现县志所载的奇观:“时有烟雾结聚,盖龙气也,为临武八景之一,曰‘龙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