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60字。

  赣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2025 年 6 月
  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语言辞令是文学的媒介,文体结构是文学的骨架。因此,回归文学、回归文本最终应回归到文辞之上。
  《文心雕龙》突出文学批评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其中 “位体”“置辞”“事义”“宫商” 均与辞令文体相关。此外,《文心雕龙》还设有《镕裁》《丽辞》《练字》《事类》等不少专门讨论文辞的,论列辞采、“文辞” 不论对文学创作抑或文学批评都至关重要,它是文学文本构成的根本。这种认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 “两都三京赋,一吟双泪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等诗文表达中可见一斑。
  令人遗憾的是,当下文学批评对文辞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文学虚构文本、隐情文本、叙事文本、文学和社会、文学和伦理学文学的 “外部研究”,而有意或无意回避诸如文体美、隐情美、叙事节序、结构等文学的内部研究。这种批评导向和文化场的结果便是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基础 “语文感” 灵的弱化。有研究者认为 “语感” 就是文学语感的直接综合。或许可以更进一步概括,“语文感” 是语言感、文字感、文体感与文化感的综合。其中,前三者是文学语言基本的,而文化感是文学语言的内容。翻检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网络文学,有部分作品连基本的 “语文感” 都没有,语言混乱、文字不通、文体芜杂,遑论审美性和艺术性。文学批评文章中也存在不少理论空泛、虚假含情,甚至概念成病、道德切近和引导性。
  回归文学、重塑 “语文感”,是希望在古典文论的启发之下,呼吁批评家和创作者对故事、节奏、韵律、结构等文学的独特表现形式重新重视。毕竟,文辞是文学存在的本体,离开了文辞,文学文本和文学批评便不复存在。
  理解深入、鉴赏精微,便能产生如春日 对作品 、鉴赏精微,便能产生如春日登台、兰香徐沁的批评体验。但要抵达这样的批评境界并非易事。除了需要打通 “考古跌今”“鉴卑揆合”“信伪迷真” 的批评路数,还要秉持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的批评态度,更需认识真正回归到文学、文本、文辞之中寻求 “照辞如镜”“深识鉴奥”。当下文学创作者、文学批评家理应回归到这些古典认知中重温传统智慧,并结合当下文学实践的具体情境,积极寻求拨开当下文学创作和批评质量的迷径与方法。
  (摘自李伟伟《回归文学、文本和文辞》,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 “辞达”,就是真切明晰地传达出作者之 “意”。
  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又说:“辞达而已矣。” 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孔子的意思是:“辞达” 并非 “言之无文”,而是 “言之有文”,“辞达” 方为好文章,方能传之久远。
  “辞达” 的前提是作者有着深刻的认知,即立意深刻。“意” 是文章的灵魂,“辞” 是达 “意” 的媒介,判断文章的价值,内涵深刻与否是最重要的尺度。如果原本在 “文” 中平庸乏味,就失去了表达的必要性,文辞功夫下得再大,就质量保障维度,也只能算 “达” 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刘勰认为 “文辞” 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文学批评可以脱离文辞展开研究。
  B. 当下 “语文感” 的退化,主要源于对文学语言有文思、文意几流的彰明。
  C. 孔子主张 “辞达” 即文学辞丽,有内容而又语言温的文章才能流传久远。
  D. 文章内容应深远,但扬雄以艰深文辞掩饰浅显立意,并未做到 “辞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心雕龙》设《镕裁》《丽辞》等专题讨论文辞运用,可见刘勰对语言辞令的重视。
  B. 重 “语文感” 需有重视文体、叙事、结构等文学 “内部研究”,不能局限于 “外部研究”。
  C. 张耒用 “行云流水” 比喻文学创作的理想境界,只要遵循固定完美的章法就能实现 “辞达”。
  D. 文中将 “明理” 确立为 “辞达” 的本体基础,这说明他认为文章的价值首要在于内涵深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现象最能体现 “语文感” 缺失的是(3 分)( )
  A. 小说采用方言俚语塑造人物形象,生动展现地域的文化特色与生活气息。
  B. 文学评论以社会现象乃至阶级分析为框架,挖掘文学作品内涵与时代意义。
  C. 语文教师大量堆砌的的词式,精心营造出富有韵律的语言节奏与审美意境。
  D. 诗歌通篇运用比喻的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
  4.两则材料都提及汉赋的作品,发现作品存在以下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文学社团在同社团文学作品时,发现作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投稿 A:语言粗糙,通篇使用 “绝绝子”“yyds” 等网络热词;
  投稿 B:叙事结构混乱,废话不少,散文与小说文体特征混淆;
  投稿 C:为显深刻,生硬引用典籍典故,然而与主题并无关联。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核心观点,从日常学习角度出发,为社员们提出三条改进建议,助力社员突破创作瓶颈。(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化作西海一道虹
  吕达民
  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让过分的理性束缚自然。信念我愈坚信,天人合一是东方文明中最高级的智慧。自然的天与人的心都是自由的,天心即童心。永远保持童心,这是不老的秘密。理性的生活到处都是逻辑的陷阱,唯有自然,才能让你的天性释放。正是凭着这样一种自觉,我常常穿过城市喧嚣的人流走向自然。这不,在武汉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