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60字。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魏晋风度有其形成背景、表现形式及现代意义。
②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③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最典型的又数“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阮籍是其中最喜欢饮酒的名士之一。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以为常。”魏晋名士饮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脱精神上的痛苦,也是为保全性命。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主张及时行乐,另一方面也通过酒的刺激来完成某些艺术创作,达到理想的境界,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就是如此。
④魏晋名士尤喜欢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清谈与析理》对于清谈这样评价:“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玄字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⑤现代中国有点像魏晋转型时代,旧的精神价值观人们不信了,而新东西还没有完全为我们所接受。这并不值得过分忧虑,最可忧虑的是对于精神追求的缺失,如果人们甘于自我堕落而没有精神追求,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处于工业化与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应该以魏晋风度为补充,努力追求向上向善,学会自我调节,以充实人生,舒缓心灵,提升精神追求。
(摘编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
材料二:
①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造就了魏晋名士的独特群体人格精神。其追求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这些特征固然不应该是任何一个时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谈”是指以玄理的探求为出发点,用士人的良知和理性的思考来析理的行为。
B.“转型时代”在文中是指旧的价值观已经过时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的时代。
C.“主要色块”是说广大青少年应该将远大的抱负和积极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主色调。
D.“镜子”比喻魏晋风度在人的气质内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方面的参照和提醒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风度不仅指当时的名士风度,其魅力更在于将生活方式与精神品质相统一。
B.经济与政治地位比肩皇权且文化底蕴深厚的门阀士族,是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C.酒是魏晋名士不可或缺之物,既为自保,也为排解苦闷自我超脱,还助益艺术创作。
D.宗白华认同王导对早夭的王弼的高度评价,从而表明对清谈和玄理价值的肯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如果不以魏晋风度来充实人生、舒缓心灵,就很难解决现代中国最可忧虑的事情。
B.从阮籍不与世事、酣饮以为常可见,魏晋独特群体人格精神对人生有极高的补充价值。
C.培养青年人自我意志和精神品质的关键在于发挥魏晋风度在挫折教育方面的功能。
D.脱离魏晋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道优于器”“得意忘言”等哲学理念很难被演绎。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和表现形式。
5.学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有同学说:“王羲之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和陶渊明的‘感吾生之行休’都透露出消极虚无的人生观,所谓魏晋风度,不过是他们逃避现实人生的借口罢了,对我们而言已经毫无借鉴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对这位同学进行有效劝导和鼓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屋的灯光
许道军
父亲去世后,我就开始特别地照顾母亲,虽然那些年,她依旧健壮,一个人在家,种植了所有的庄稼,还新开了许多荒地,每年的农作物收成,远远超过父亲在世的时候。但我依旧怕她饿着,怕她冻着,怕她委屈,总是顺着她的脾气。她现在老了,我在城里给她买了房子,还给她开了银行账户,存够她根本用不上的钱,虽然她是文盲,连取钱都不会。
我时时怕她不好,怕她不测,最怕她死了。这种怕深入骨髓,甚至在梦里,现实中做的一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