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480字。

  襄阳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按照文学史的一般看法,现代小说是从传统叙事诸形式中脱胎而来,同时也构成了对传统叙事的扬弃,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话语装置。现代小说在兴起发展的过程中,固然一直在不断地从传统叙事中汲取养分,但作为一种全新的装置,它与传统文类的区别和差异也让人一目了然。
  ②在我看来,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与史诗、神话、民间故事的记叙相比,现代小说显著地增加了它的“社会性”或“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现代小说将“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了自己的主要描述对象。第二,传统的文类往往从历史、传说、传奇、道听途说乃至街谈巷议中寻找叙事的材料,而现代小说则大多依靠自己的社会经历和个人经验来创作。第三,现代小说致力于描述个人在社会现实中的精神或情感处境,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读者展开交流、沟通与对话。
  ③如果我们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归纳起来,也可以这样说,现代小说侧重于描述个人,心灵与社会性存在之间的关系。在英国学者雷蒙•威廉姆斯看来,“个人”这个概念,几乎是与“社会”这个名词一起出现的。也就是说,正是日益复杂、紧张的社会性存在,导致了个人意识的苏醒与泛滥。一旦个人意识与社会性存在之间出现了某种“裂隙”,一旦个人情感在面对社会生活时遭遇痛苦、疑问和不适,它必然会试图去调适个人在现实中的位置,进而重新寻找自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写作成了现实生活中最为敏感的触须之一。作家们通过写作,在个体与他人的心灵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与不同层次的读者展开交流并寻求认同。
  ④在这方面,列夫•托尔斯泰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⑤在现代小说史上,很少有人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创造了如此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描述了如此广阔、深邃的社会生活。也很少有人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通过阅读浩如烟海的经典与著作,试图与古往今来的无数心灵寻求沟通。
  ⑥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化,劳动分工也越来越细密化。个人生存本身也日益碎片化、同质化和原子化,现代科学和技术,尤其是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生产的密集与膨胀,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的交流途径和手段,但并没有让人与人之间心灵靠得更近。甚至在某些方面,人们对各类知识纷至沓来的无所适从,反而加剧了交流的困难。意见、观点和观念的表达,反而更有排他性,并日趋狭窄化。在这方面,文学作为一种心灵交流的特殊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⑦我们知道,现代小说很少会在作品中直接表达“专断性”的声音。说到底,小说不过是一个“隐喻”。换句话说,小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命运的呈现,邀请它的读者在一个宽阔得多的领域参与进来,彼此之间寻求沟通、对话或认同的可能性。
  ⑧瓦尔特•本雅明在谈到小说叙事和信息叙事的差异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从表面上看,小说和信息都在讲故事,但两者之间的显著不同是,信息在被消费之后往往耗尽自身,而优秀的小说在被阅读后,仍然留有“剩余”。小说与其说提供了某种意见和观念,还不如说,它所提供的是一个包含着大量不同意见的广阔空间。在真正优秀的作家那里,不同类型的读者都可以参与到这个空间中,或隐或显地展开心灵之间的交流,由于这个广阔空间的存在,你会为作家笔下的人物及其命运,一洒同情之泪。
  ⑨而从写作层面来看,作家的创作,有些类似于在黑暗的丛林中开辟道路。在很多情况下,写作者其实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获得了某种先在的、一成不变的、非此即彼的观念和见解。恰恰是经由写作,通过与想象中的读者之间的交流,写作意图才会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写作中寻找心灵上的知音,进而理解社会生存,领悟生命的意义,一直是文学最古老的秘密之一。
  (格非《现代小说与心灵》,有删改)
  材料二:
  魏微的《烟霞里》以普通人田庄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将个人命运嵌入改革开放后的时代变迁中。她让“心灵向生活敞开”,田庄的痛苦与坚韧,不仅源于个人情感的挫折,更来自城乡差距、传统伦理崩塌、市场经济冲击等结构性压力。
  小说采用编年史式叙事,在婆媳矛盾、邻里纠纷、下岗潮等日常细节中,展现了“个人”与“时代”的隐秘共振。当田庄在债务危机中挣扎时,她的困境既是个体选择的结果,也是90年代乡镇企业转型阵痛的缩影。魏微的创作证明,现代小说的心灵书写不必局限于精英视角,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褶皱,同样能折射出社会变迁的复杂光谱。通过田庄这一人物,读者看到了一个平凡人在大时代浪潮下,不断与生活碰撞、妥协又坚守的心灵历程,感受到个人心灵与社会性存在之间紧密而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化为生活里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和梦想与现实的落差。
  (节选自《心灵向生活敞开——读魏微的<烟霞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小说从传统叙事形式中脱胎而来,虽汲取了传统叙事中的养分,但在描述对象、叙事素材等方面和传统叙事有明显差异。
  B.个人意识因社会性存在而苏醒,当个人意识与社会性存在之间出现矛盾时,文学写作能帮助人们调适个人在现实中的位置。
  C.《烟霞里》将个人命运嵌入改革开放后的时代变迁中,证明普通人亦能反映社会变迁的复杂状况。
  D.现代小说采用编年体式叙事,在文中展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如此才能展现“个人”与“时代”的隐秘共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学的叙事材料均来自于历史、传说等,而现代小说仅依靠作家本身的社会经历和个人经验进行创作。
  B.在现代社会中,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加剧了交流的困难,观点表达更有排他性。
  C.现代小说不在作品中表达“专断性”的声音,所以优秀小说为读者提供一个包含着大量不同意见的广阔空间。
  D.现代小说可以将对普通人的心灵书写转化为照见社会变迁的棱镜,展现普通人的魅力,具有动人的力量。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与材料二核心观点的是(3分)
  A.作家们通过写作,在个体与他人的心灵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展现“个人”与“时代”的共振。
  B.现代小说通过人物、事件和命运的呈现邀请读者参与,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关键在于对生活素材的提炼。
  C.与传统叙事不同,现代小说作家在创作中创新叙事方式,由此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D.优秀小说,可以让读者参与进来,在他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引发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4.两则材料在论证“现代小说与心灵”的关系时,论证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请根据所学及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这部小说是否具有现代小说的特点?(6分)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热情聪明、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一名小童工了……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这全是我的活儿。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胡同文化
  汪曾祺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