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288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质检语文试卷(6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远在历史时期的初期,黄土高原到处都是森林或草原。由于农业发展,平原旷野逐渐开垦为耕地。陕西省中部泾渭两河下游,山西省西南部汾河和涑水河之间以及河南省西部伊洛两河河谷都是这样成为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的。这当然会使有关的森林草原受到一定的破坏,不过这在黄土高原上所占的比例不算太大,还不至于有太大影响。到战国后期以至秦汉时期,破坏的地区就相继扩大。当时秦国向西北扩展主要就在泾河上游,当地草原转变成农耕地区,此后由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两方势力在黄土高原北部互相消长,农田和草原就不免相应地随时改易。每一次变迁都引起生态平衡的失调。
森林遭受破坏自然与发展农业有关,因为破坏了森林就可空出土地从事耕种,这只是其中的一端,其他如伐取材木当作薪柴等,都会使林地缩小或消失。不过在历史时期的早期,这样的破坏程度是相当微小的,甚至是无足称道的;随着时移岁易,就愈益严重。大致说来,黄土高原森林遭受破坏,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一开始,还说不上有什么大规模的破坏,到了后期,现在陕西中部和山西西南部等所谓平原地区的森林,绝大部分都受到破坏,林区明显缩小;第二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上述的平原地区的森林,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到这一时期行将结束时,平原上已经基本没有林区可言了;第三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平原已无林区,森林的破坏开始移向更远的山区;第四是明清以来时期,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黄土高原森林受到摧毁性的破坏,除了少数几处深山,一般说来,各处都已达到难于恢复的地步。
促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还应该加上历来不合理的农耕制度和耕作技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大量据有土地。一般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根本没有土地,因而就不免到处开垦,由于不断的开垦,终于形成了滥垦,把若干根本不适于农耕的土地也都尽量开垦了。这样滥垦的土地产量不会很高,无法借此解决粮食问题,所以只好更多地开垦,这样就把原来地面上的植被都破坏了。这就是说,黄土高原不仅森林和草原被破坏,就是一般植被也难于保存下来。
黄土高原上的耕作方式,长期以来很少精耕细作,而是广种薄收,广种薄收是促成滥垦的另一个原因。既然广种,也就不一定去选择耕地了,甚至极陡的坡地也要种植。陡坡本来容易流失水土,一经耕种,疏松了土壤,当然更会使水土流失。森林草原的破坏,水土已经容易流失,再增加这样的人为作用,水土流失自然相应加速,流失的水土通过沟壑溪涧,最后都汇集到黄河,就增加了黄河泥沙含量。据近年测验,黄河每年通过三门峡流到下游的泥沙,多达十六亿吨。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重大问题。
(编选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黄土高原生态失调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的农业地带应划分成两个地区:一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和黄土平原,一是长江流经的长江中下游。黄河源自青海的巴颜喀拉山,长江源自唐古拉山,起源地相距不远,但两条河流在中游地段,一向北一向南,跨度极大。它们的跨度,象征了中国本部历史的多元发展。最后,黄河、长江分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将平原旷野开垦为耕地是泾河流域成为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之一的原因。
B. 从平原到山区,从缩减消失再到摧毁,黄土高原森林的破坏是渐进式的。
C. 黄色的黄河和绿色的长江,正代表着两种并不完全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
D. 北方的石刻具体写实,南方的水墨画抽象写意,二者相互交织成艺术传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草原和森林的破坏就是由农耕引起的,农耕是造成黄土高原生态失调的重要原因。
B. 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加速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致使黄河每年有十六亿吨泥沙通过三门峡。
C. 因为有充足的粮食和肥沃的土地,长江流域的居民生活快乐,心态活泼,愿意变动。
D. 黄土的中国与长江的中国为地理与文化的双重概念,二者在交融冲突中并合成中国文化主要地区。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促成黄土高原滥垦的原因的一项是(______)
A. 商鞅在秦国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B.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民生艰难,诗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是当时状况的写照。
C. 明初为解决粮食问题,鼓励军民锄山为田,延安绥德一带“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
D. 清初将流民迁入草原,准其开垦,大量草原被开垦为农田,蒙古游牧之区成为半牧半农区。
4.自然地理的差异孕育出各异的文化形态。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下列歌词所体现的自然地理和文化表现上的差异。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往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陕北民歌《信天游》
“我家就在长江边,风和日丽白云绕青山。两岸的菜花开了多鲜艳,江鸥追逐着客船。我家就在长江边,山高水长任你去望远。快乐的人们朴实又浪漫,再多风雨也平淡。”
——长江中下游民歌《我家就在长江边》
【解析】(1)A.“泾河流域”错,材料一原文“陕西省中部泾渭两河下游,山西省西南部汾河和涑水河之间以及河南省西部伊洛两河河谷都是这样成为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的”,泾河流域的范围大于泾河下游,混淆概念,选项错误。
C.“并不完全相同”错,材料二原文“这两条大河,一是黄色,一是绿色正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完全不同”和“不完全相同”内涵不同。
D.理解错误,材料二原文“正如北方的石刻和南方后来发展的水墨画,既有具体的写实也有抽象的写意,相互交织成既复杂又丰富的艺术传统”。石刻和水墨画是同位主语,都有写实和写意,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B。
(2)A.“就是由农耕引起的”错。材料一原文“每一次变迁都引起生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沙枣
李娟
抢在葵花成熟之前,沙枣抢先一步丰收了。
我妈在地里干完活,经过果实累累的沙枣林,随手折了一大枝沙枣回家。她薅下大把大把的果实抛洒在门前空地上。下一秒钟,所有的鸡全部到齐,吵吵吵闹闹埋头争抢。
我妈像雷锋一样欣慰地看着这幕情景,扭头对我说:“这就是麻雀们整个冬天里的口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