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340字。
广东省领航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人赞美姜夔的词,说他是“清空”的。“清空”是什么呢?是指要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就是你写梅花时,并不是正式地写梅花,而是不沾滞于梅花的外貌,这是所谓的“清空”。他们把姜夔的词跟吴文英的词对举,说姜夔是清空的,吴文英是质实的。“质实”的一派,就是吴文英那一派,他们写得典雅奥博,也就是用很多的典故,但写得非常深奥,词采非常丽,但过于胶着于所写的对象,过于沾滞。他写一个题目就完全围绕这个圈子来写,不跳出去。这就是“质实”。
这是一般人的议论,从外表上看起来也果然是如此的,然而我却有些不同的看法。我以为姜白石的清空缺乏感发的力量,他完全是用思想来安排,而吴文英却不然。吴文英在运用典故时,常常加进感发。吴文英是南宋最后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作者。他的作品一方面有南宋的长处,一方面有北宋的长处。他是把周邦彦的思力安排跟辛弃疾、苏东坡的感发结合起来的人。这可能是我的偏见,但也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偏见。周济在《宋四家词选•序论》中也说过:“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惟过嗜鋀钉,以此被议。”“梦窗”是吴文英的号。他说梦窗的“立意高”,就是有非常高远的情思。“取径远”,是说梦窗写的时候一方面掌握主题,一方面是从高远的地方写下来的。“皆非余子所及”,不是其他人所能赶上的。我个人以为吴词不是姜词所能赶上的。世界上当然有赞美姜白石的人,写《词源》的张炎就是赞美姜白石而贬吴文英的。《词源》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张炎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吴文英的词如一个七宝的楼台,用了很多漂亮的字,可是你把它拆碎下来一研究,都是不成片段的。这是张炎的偏见。他又说,吴文英的词“质实”,“质实”的结果是凝滞,即死板晦昧,让人读起来不明白,可是我以为不是如此的。我以为吴文英的词是能从质实之中跳出来的,他的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见解。周济就说了,“若其虚实并到之作,虽清真不过也”,说周邦彦也比不上他。又说“梦窗奇思壮采”,就是说吴文英有非常不平凡的情意,有非常丰富壮丽的彩色。“腾天潜渊”,飞起来飞到九天,沉下去沉到九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挽回来南宋的那种清泚(清泚正是姜白石的特色),就是写得很清,一点也没有浅俗的话。看起来很清,如同水,反而缺少真正感发的力量,正如水太清了里边就连鱼都没有了。他说吴文英是挽回了南宋的清泚,成为北宋的秾挚,就是回到北宋那种秾挚深厚的感情。除去他这样说以外,另外一个清代词评家况周颐也曾经说,吴文英的词“与东坡、稼轩诸公实殊流而同源”,这是吴文英词的好处。
(摘编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姜夔》)
材料二:
姜词“清空”的表现之一为意之“清”。所谓“意”,就是词中所表达出来的主观感情、思想,以及理想、志趣,也就是词的意蕴和内涵。姜词不论是感慨身世、时事、交友酬答,还是念物、怀人、纪游,无不使人感到一股“清气”幽悠而来。如《念奴娇•闹红一舸》“……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空”是指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即不沾滞于事物的外貌。
B.叶嘉莹认为吴文英的作品兼有南宋、北宋的长处,在感发的方面强于姜夔。
C.宋代词人抒写志向时表现不同,苏东坡豪气,辛弃疾英气,朱敦儒、姜夔清气。
D.姜夔一生不仕、生活清贫的经历和独立的人格,决定了他不会表现出俗气媚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质实”派作词完全限于题目这个圈子,那么对事物之“神”的挖掘可能浅薄。
B.张炎认为吴文英的词过于“质实”而造成凝滞,是因为他虽站在高处却看不到吴词的变化。
C.“清”固然好,但如果没有一点浅俗,就会缺少真正感发的力量,可见“清”也应适度。
D.由“不为世用、以隐居为志”“不为华丽富贵所动”可知,姜夔的“清”是远离功名利禄的。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清气”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出宏大的抱负与气魄。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展现了诗人远离尘世、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出一种闲适淡泊的情志。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描绘出一个在冰天雪地中独自垂钓的渔翁形象,体现出诗人的孤高与超脱。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花即使凋零成泥也依然保持香气,表达了词人坚守高洁品质的情志。
4.两则材料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叶嘉莹对“清空”与“质实”进行了思辩解读,这对我们思考问题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馍
马腾驰
“背馍”这个词,完整的说法应该是:背着馍当干粮,到离家远的学校去上学。单说背馍,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在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是从老家大张寨,背馍去礼泉县城上的高中。
学生宿舍是大通铺。每个人,头朝外,脚的那一方是墙,墙上有上一年级学生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