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80字。
广东省清远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解放了自己的身体以后,人工智能的出现又进一步解放了大脑,特别是“智能+”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人工智能模拟人类的思维模式并集计算与行动于一体,使它在生产和生活领域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工智能强大的体力能力(如力量和速度)与智力能力(如记忆和计算)拓展和延伸了人的语言能力、逻辑推理、感知世界和情感体验等诸多能力,使得它不仅能够成为人类劳动的得力助手,更能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的极限。但是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人们的道德地位是基于人的某些能力和特征所赋予的,当人工智能融入社会开始扮演部分人的角色并实施了需要承担责任的行为时,如何界定人工智能的行为结果以及该行为是否受社会道德的约束,还有人工智能所涉及的道德能力与社会传统道德的区别等伦理问题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推广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人工智能的伦理正当性取决于人们怎样引导和应用这一技术而非技术自身。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十九世纪就敏锐地看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推手,对主体、资料和劳动形态影响深远,同时,良好的科技运行……离不开文化、道德、精神等伦理要素的引导与规制。
马克思主义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和认识,人工智能的应用除了技术层面还涉及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和道德困境问题。科技活动与科技道德现象是充满矛盾的。掌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避免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正确解决这些矛盾。数智时代背景下将人工智能的逻辑演算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相结合,不能忽视人工智能的高度智能化和高模仿性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只有把这些道德风险问题锁进应用伦理的牢笼,才能保证科技的发展前提是“以人为本”而不是相反。
在探究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时,首要论及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作为一种集成了超级计算软件与非生物硬件的特别存在物,人工智能既有别于生物性与理性并存的人类个体,又与那些非理性存在的低级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旦这种新型的存在物进入道德领域,那么人工智能的道德价值何在,又应处于何种道德地位,这些问题对传统伦理学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它不仅改变了人们既有的劳动与交往模式,还催生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型社会关系(如家庭机器人的道德伦理关系),一旦这些变化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理论的解释范畴,就会迫使人们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变革给予合理的解读与诠释。因此,要想全面理解人工智能的道德意义,合理应对其带来的伦理挑战,人们必然要创新伦理理论,构建一套与之相适配的理论与价值观念。
(摘编自邱纪坤、段吉福《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道德治理研究》)
材料二:
科技伦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导航仪”,能够为其研发、应用和治理提供明确的方向性指引和价值约束,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福祉,防止人工智能失控或偏离道德轨道,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福祉的协同共进。
科技伦理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尊重人类的尊严、保障人类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让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且超越了人类极限,已成为人类劳动的得力助手。
B.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这一新兴事物,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避免片面、静止地看问题。
C.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的信任,确保人工智能不滥用数据、不泄露个人隐私就可以赢得公众信任。
D.因为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所以我们需要科技伦理来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保驾护航。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模拟人类的思维模式并集计算与行动于一体,具有强大的体力能力与智力能力,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人工智能与理性的人类个体、非理性的低级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劳动与交往模式,催生出新型社会关系。
C.数智时代,人工智能道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而在应对人工智能道德伦理问题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它是科技的发展前提。
D.科技伦理能够为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和治理提供明确的方向性指引和价值约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福祉的协同共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发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并引用了马克思相关著作中的观点进行论证。
B.材料一最后一段在阐述人工智能催生了一些新型社会关系的观点时,举了家庭机器人的道德伦理关系的例子。
C.材料二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科技伦理是如何为人工智能发展“导航”的。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人工智能道德伦理问题”展开,都讲述了处理手段和方法,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从现象的本质、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角度解读以下文字。(6分)
小区门禁、账号登录、超市付款……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便利了生活。但一些商家却暗中对人脸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用于商业营销,进行“大数据杀熟”甚至电信诈骗等不法行为。为规范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早在2023年,国家网信办就公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觉 醒
老 舍
身上带着秦岭上的黄土,老三瑞全①在旧历除夕进了西安古城,只穿着一套薄薄的棉学生装。
在这以前,他的黑豆子似的眼已看见了黄河的野浪,扬子江心的风帆,三峡的惊涛,与乱山中连茶叶都没见过的三家村。
对于他,没有一个地方能比得上北平。可是,每一个地方都使他更多明白些什么是中国。现在他才明白,中国,有那么多不同的天气,地势,风俗,方言,物产;中国大得使他狂喜,害怕,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