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058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2025.7
  本试卷共9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阅读《说“木叶”》选段,完成1~4题。(共12分)
  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ào)    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  ①  (奉为圭臬/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  ②  (脉络分明/泾渭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甲】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biàn)    论之处。【乙】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丙】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丁】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1.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3分)
  (ào)    妙      澄    江      (biàn)    论
  2.在文中①、②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熟能生巧       泾渭分明            B.奉为圭臬    泾渭分明
  C.奉为圭臬       脉络分明            D.熟能生巧    脉络分明
  3.下面的语句是从选文中抽取出来的,将其填入【甲】【乙】【丙】【丁】中的某一处,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诗句中的“树”的形象与选文中“木”的形象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唐•杜甫)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
  C.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宋•辛弃疾)
  D.北风复起号枯杨,恍闻击筑声悲凉。(清•鄂恒)
  二、(共12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兼具史学、文学价值,因此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以说狐谈鬼的方式,反映现实社会,寄托作者的理想。
  C.曹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其第一部作品《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其重要作品还有《日出》《原野》《四世同堂》等。
  D.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等,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