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440字。
2025年茂名普通高中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当下“内卷”一词在网络上高频出现,用于形容某领域中发生过度竞争进而产生“没有增长的内耗”状态。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困局多为内卷所致,结构愈发精细复杂,最终在固定模式内循环之中,丧失创造力和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创意设计(以下简称文创)近些年的探索同样显现出“内卷化”倾向,亟需设计从业者警惕。
②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历史,图案、纹样是历史时空综合面貌的文化表征与直观展现,反映出彼时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纹样从形色、结构至所含情感,寓意广博而丰厚。面对这座偌大的文化博物馆,设计师却产生了设计路径依赖,被门口的龙凤、麒麟占满双目,并满意驻足。观察各类文创产品,龙凤元素占据半壁江山,常作为服装服饰图案,或独幅或连续,无法跳出既有文化意蕴的范畴。古代常用于比赋的意象梅兰竹菊被运用于产品设计,琳琅满目却尽显疲态。此外,意象运用范围亦产生局限,如仙鹤纹最惯常出现于服装服饰,变化仅多现于呈现位置。
③色彩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地位举足轻重,在传统元素创造性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目前文创产品设计中对中国色彩使用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调用色彩数量的凝固,将大众熟知的少数几色作为常用色往复使用,而中国传统色远不止五色,仅红色在中国色彩体系中就根据明度、艳度等不同划分为香叶红、玉红、茶花红等数十类;其二,传统色彩的认知固化,受既有色彩体系限制,不再探究本源。千年前敦煌壁画鲜活明艳,如今所见颜色是风化、质变后的残影,但一些设计师却将其作为认知习惯,甚至归纳出“敦煌色系”大加推崇,而对前者却鲜有追问。
④国内文创产业之风始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因而国内文创产品开发思路多借鉴故宫文创。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仅故宫文创产品种类便达到8683种,如今该数字早已以万计,当中以服饰、瓷器、文具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但是当代生活远不止物质层面,文创产品看似种类多,却无法掩盖其载体单一的事实。装饰有藻井纹样的雨伞与素色伞都作避雨之用,牡丹刺绣的布包相较普通印花帆布包并无实用优势。“简单产品+传统元素”依附表面的设计模式难引起情感共鸣,此般由物质接触引发的“文化唤醒”短暂且不稳定。国内物质产品已相对“过剩”,却缺乏精神产品的开发。
⑤传统元素创新设计中意象、色彩、载体的单一与局限是设计思维固化的体现,设计者企图低成本而高效率地与消费者达成视觉乃至意念共识,而这种行为与“创新”二字背道而驰,设计回归保守。文创设计“内卷化”倾向已露端倪,唯有梳理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体悟当中的哲思,方可理解文化背后寓意,进而与当下生活更好结合,设计出既符合当代审美趋势又含文化意蕴的产品,并形成新时代独特的东方视觉特色。
(摘编自黄鑫杰、林竟路《中国传统文化创意设计“内卷化”倾向》)
材料二:
①近几年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成为文创圈的“爆款”,基于这一画作的日常文创用品开发、创意演出等,屡屡引发热评、热卖,究其原因,是抓住了当代文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原则:文化更深,创意更活。
②文创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把文化“带回家”,文创的兴起,得益于国内市场消费升级。人们对文化、艺术、休闲等精神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对传统物质用品的审美、文化需求也不断上升。值得重视的是,文创产业的重要推动力是市场,但如果仅关注市场力量和经济价值,就会走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社会许多领域“内卷”严重,中国传统文创设计同样出现“内卷”倾向,可能丧失创造力和多样性,亟需设计从业者警惕。
B. 服饰的传统文创设计中最惯常出现仙鹤纹,仅在呈现位置等出现较多变化,这反映出文创设计中意象运用范围的局限。
C. 某些设计师习惯并推崇的所谓“敦煌色系”其实来源于敦煌壁画风化、质变后的残影,并非敦煌壁画鲜活明艳的本色。
D. 要改变文创设计“内卷化”倾向,设计者们必须结合当下实际,并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元素背后的内涵,形成新时代东方视觉特色。
2. 对于两篇文章论证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先指出文创设计存在“内卷化”倾向,然后分别从意象、色彩、载体三方面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 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设计师满足于少数元素重复运用的现状,还隐含了对文创设计者面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探索精神的批评。
C. 材料二围绕《千里江山图》展开论证,并以此为例探讨现今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以及具体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D. 材料二的标题连用三个“不要”,强调在文创设计必须摒弃的做法,与正文中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形成对照,加深读者印象。
3. 下列选项,最能从反面论证材料二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许多外卖商家为吸引消费者,在餐盒上印刷“国潮”图案作为包装,但制作粗糙,相关产品甚至一度成为网络上“质量差”的代名词。
B. 某博物馆推出“朝珠耳机”,以清代朝珠为灵感设计,造型奇特,但部分消费者认为其做工用料粗糙,且实用性不强,佩戴不便。
C. 某美术馆推出的画家梵•高衍生品,如耳朵形状的橡皮擦,拿梵•高的精神疾病开玩笑,态度过于轻佻,引发了众怒。
D. 故宫“宫墙红”文创走红后,购物网站出现大量与之高度雷同的文创产品,同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玉红”等文创产品却很少见。
4. 同样是探讨文创产品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面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下面是茂名市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一则参赛作品“宝光塔香薰炉”的样图和文字说明。请结合材料对这一作品进行评价。
说明:
宝光塔位于茂名高州市,又称佛塔,为八角九层阁式青砖塔。始建于明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当地文化名片之一。这款檀香炉的造型和设计元素均取材于“宝光塔”,既可熏香,又是一款具有旅游纪念特色的桌面摆件。
塔身形的香炉护盖为白色,底座为木质原色。
【解析】
【导语】两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创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路径。材料一聚焦“内卷化”问题,通过意象、色彩、载体三方面的固化现象,批判了当前文创设计缺乏创新、流于表面的现状,强调需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材料二则以《千里江山图》为例,正面提出"文化更深,创意更活"的核心原则,突出文化自觉与创意转化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服饰的传统文创设计中最惯常出现仙鹤纹,仅在呈现位置等出现较多变化”错误。材料一第②段原文为“仙鹤纹最惯常出现于服装服饰,变化仅多现于呈现位置”,选项将“服装服饰”扩大为“服饰的传统文创设计”,且“最惯常出现”的主体是“仙鹤纹”,而非“服饰的传统文创设计”,范围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雪(节选)【注】
萧平
周浩打开灯,拿出白天中文系学生支部送来的五份入党志愿书。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跳入他的眼里——李秀娟。他激动而匆忙地找到“家庭”栏,上面写着:“母亲刘云,共产党员,1943年牺牲。”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匆忙地打开自己存放文件的皮箱,从箱底拿出一本破旧了的日记本。本子当中夹着一枝干枯了的、洁白的花。他轻轻拿起那枝花,凝视着,在他的眼前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