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3900字。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文字,本就是一种交流和传达信息的符号。对于大汶口陶文是否属于文字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说法不一。现在普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大汶口陶文就是文字,刻符具有文字的性质,它们是与制陶有关的记事符号,是具有原始形态的汉字;另一种看法则是认为其属于原始的记事方法,是在制造陶器时“为标明个人所有权或制作时出于某些需要而随意刻画的”,是与语言毫无关系的刻画,不具备形、音、义三重文字的基本特征,并不能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
  对于陶器刻画符号是不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字的代表,学者内部又存在分歧。于省吾先生认为陶器刻画符号是文字起源阶段产生的简单文字。邵望平把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刻符称为文字,把陶文看作闪现在远古文明的火花。裘锡圭先生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他将史前陶文分为几何形符号和象形符号两类。他认为半坡文字一类的几何符号和古汉字是不同系统的东西,几何符号远不如象形符号,很明显不是古汉字的前身,而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与古文字应该存在一定的联系,用作文字的可能是存在的。高明先生认为大汶口刻画符号是原始的文字,而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的陶器刻符则不是原始的文字。饶宗颐先生则认为大汶口陶文属于“初文”,是未成形的字。
  学术界将其称为“陶文”,无形中已经将其归在了原始文字的系统中。这些符号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分析,大多能够释读,要把它定义为文字未尝不可。况且大汶口文化陶文有固定的形体,笔画工整,结构固定,是表达明确含义的象形刻画文字,形、义是一目了然的,甚至有的读音已经得以释读确定,它已经不是普通的刻符,而是原始文字,是最早的汉字。
  首先,它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在形状、结构上都是相当接近的,笔画整齐规则;其次,只见于特定器物的特定部位,均刻于大口尊颈部、颈部以下或者口沿处,与金文在器物上的位置类似;再者,它与一般器物上的装饰性花纹和几何图案有明显的不同,象形呈现出相当程度的抽象化;最后,相同的字虽然处于不同遗址,更乃至处于不同文化中,但是其笔画结构都如出一手,在广阔区域内得以广泛的使用,可见这种文字已经形成了规格化,被当地居民接受、理解和传用。
  据有些外国学者研究,古埃及文字的起源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陶器上绘写、浮雕或刻画的符号。这个年代,和中国的陶器符号是差不多的。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大汶口晚期大致也是这个时期,所以造字传说也可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各个国家地区都有本土的神话传说,埃及人相信Thoth(即托特神)是创造一切文化的神灵,埃及人称文字为神的语言。而我们祖先把这一重任交给了仓颉。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文字也属于图画式象形文字体系,可以认为是属于汉字的范畴,是目前能够确认的最早的汉字。
  汉字的起源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原始造字时期,二是官方造字时期。原始造字时期,各个部落群体都有着记事的需要,在氏族酋长的带领下,得到氏族成员认同后开始造字,以用于传播与交流。大汶口陶文亦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比照不同种类的事物的形状,依样描绘出来的记号就是“文”。那么,所谓“文”就是以意象为本的,大汶口陶尊上的这些刻画符号就可以定义为“文”。
  《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韩非子•五蠹》云:“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汉字的发明创造并非一人一时之功,它源于人类社会人际交流思想的需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孕育发展的过程。自从殷墟商代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人们明确地知道商代的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这就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这么成熟的文字的出现肯定不是突发现象,更不会是凭空而来。既然甲骨文不是无源之水,那它肯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图画到文字,并不是一种飞跃,它是由量变到质变、又量变的过程的,“图画文字”就是其过渡。
  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属于象形符号。几何形符号虽对汉字起源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被称为文字,多为连续形态的装饰,可以称为独立形态的记号。这些不同文化中的刻画符号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图,这就说明了文字的诞生有可能是在相似的社会发展阶段多元出现的,而到后来受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在内因、外因的作用下,某一支流融入了其他支系的元素,发展为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其他支系文字在自己族内发展,有一部分被汉字吸收,还有一部分沿着自己原有的路径或急或缓地前进。
  总之,大汶口陶文应归在象形文字的体系之中,是汉文字方块字的雏形,与甲骨文字体有着显而易见的渊源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文字,属于古代汉字范畴。汉字的雏形以及之后的一脉相承具有区域性和延续性,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康瀚予《文明史视野中的大汶口文化陶文研究——兼与良渚文化刻符比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邵望平称大汶口陶文为“闪现在远古文明的火花”,充分肯定其作为文字的重要性。
  B.高明认为并非所有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原始形态的汉字,如仰韶文化陶器刻符就不是。
  C.甲骨文能够成为成熟文字,与其前期经历了“图画文字”这个过渡阶段有很大关系。
  D.根据学者的研究,大汶口陶文与古埃及文字起源时期相近,处于官方造字时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界对大汶口陶文是否属于文字的问题各执一词,支持者认为其具有文字性质,反对者
  认为其是随意刻画的,不具有任何意义。
  B.裘锡圭秉持着谨慎的治学态度将大汶口陶文分为几何形符号、象形符号两类,认为大汶
  口文化象形符号存在用作文字的可能。
  C.大汶口陶文在形状和结构上都与后世较为成熟的文字很接近,甚至突破了地域限制,被
  隶属不同文化的部族接收、理解和传用。
  D.从文字的发展看,不同文化中的刻画符号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发展形成不同的文字,目
  前我们使用的汉字也会吸收其他元素而改变形态。
  3.根据原文作者观点,下列选项中出现的符号不属于文字的一项是(  )(3分)
  A.贾湖刻符:契刻在龟甲上,为横或竖一道或两道直向刻痕,明显是有意所为,可能用来
  记数。
  B.几何印纹陶:陶器刻有方格纹、曲折纹、圆圈纹等多种几何纹,种类丰富,应为精心刻
  画而成。
  C.丁公陶文:陶片上的11个刻文笔画流畅,刻写有章法,排列规则,全文能组成短句甚
  至辞章。
  D.双墩刻符:大多刻画在陶器底部等隐蔽部位,形态固定,内容广泛,涉及日月山川以及
  狩猎、捕鱼等。
  4.本文论证逻辑严密,请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分析说明。(4分)
  5.下表是《中国历史研究》杂志编辑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内容制订的稿件评价量表。请任选三个评价标准判断本文是否符合标准,并结合文章阐明理由。(6分)
  (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君不见”
  贺虎林
  这老头很怪,偏偏在每天的上下午两个黄金时段,来跟大家抢地盘。这是小区里最优雅的一块小广场,四面草坪绿树,中间一个大花坛。每天早饭、午睡后,儿孙们都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了,正好来跳跳舞轻松轻松,可他也偏要在这俩时段,来写他的字,搞得大家撵他也不是,不撵他也不是。
  要说这块地盘,最早的确是他先“开发”的,从业主入住的第一天,他就提着那只农夫山泉壶,握着那管塑料海绵笔在这里写了。我们是后来才“渗透蚕食”进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