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59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识。《诗经》讴歌上古时代人民的真挚、善良、美丽、勤劳、勇敢。于古代一直被奉为弘扬真善美的经典。孔子首开诗教理论,思无邪;《诗序》以礼说诗,褒贬美刺,推重君王后妃之德;朱子提出“养心劝惩”之说,注重《诗》对个人之内在陶冶。传统诗经学推重道德之义、王化之教,将《诗经》作为国家教育的校本。鸦片战争以后经学失尊,传统诗经学的重德教化传统被抛弃。近年来,学界开始重新认识《诗经》厚重的道德价值。正是《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奠定了中国乃至东亚伦理道德与文化的基础。实际上,我们进行当代精神文明教育,三百篇中都可以找到针对性的篇章。如控诉分配不均和劳逸不均,反对暴虐损民,讽喻政治人物贪腐,揭露婚姻中的始乱终弃,宣扬孝亲敬老,提倡友爱和平,即使是其中众多的爱情婚姻诗篇,对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树立正确恋爱观和婚姻观,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
《诗经》的伦理性,体现在创作初衷、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其一,西周制定礼乐制度,《诗》是当时乐教的一部分,在制定之初就具备明确的德育目的。其二,《诗》的来源有采诗、献诗之说。采诗的目的之一是使天子观风俗、察民心。献诗是公卿本人所作或采于民间,献于天子,诗作内容一般是颂美和讽谏。采诗与献诗体现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双向道德教化功能。能够进入采诗、献诗流程的诗,必然蕴含大量的道德内容。其三,从情感表达来看,《诗经》“言志”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特点,情感表达无不笼罩在浓厚的伦理氛围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邪”即周王朝所规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对立面,“无邪”即诗歌内容尽合于周礼。
《诗经》产生之后,以乐教或昌明义理的形式,启发人的善念。美深化了道德的情感基础,对善具有奠基和先发作用,因此可以作为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诗》使人在美的熏陶中乐此不疲地感发善念、通晓义理,从感情与理性出发,立德成善、和睦天下。因此,《诗》教既是美育,又是德育。
诗教熏陶,塑造了古代的君子人格,影响了中国人的伦理品格。《诗经》培养的个体,合于礼法、温和稳健、进退得宜。受《诗经》陶冶的社会,文而不弱、武而不暴、团结奋发、仁爱和睦。《诗经》对德操的陶冶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但一旦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影响,便可化为持久的人格魅力和稳定的国家风貌。
(摘编自李营营《〈诗经〉的伦理性》)
材料二:
李山说,我们解读《诗经》的时候不是采取的观点越古越好,古人有很多看法,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其观点未必都是对的,今天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免走偏。例如《关雎》,汉代人在解释的时候认为是讽谏周康王的,但是后人在读的时候觉得全诗没有提到周康王,因此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宋代学者在解释的时候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孩碰到一个采荇菜的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研究《诗经》,特别注重其教化作用,这和今天挖掘《诗经》的伦理性有相通之处。
B.采诗、献诗所获得的诗歌蕴含着大量的道德内容,故而《诗经》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C.《诗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进而可以塑造国人的品格和民族的精神。
D.唐诗是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不能重复,所以唐诗不能像《诗经》一样传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学界重新认识《诗经》道德价值的重要原因。
B.关于《关雎》,汉代人认为是“讽谏周康王的”,宋代学者认为是爱情诗,李山认为他们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是不正确的。
C.李山认为《关雎》是用第三人称写的,而且诗中提到了很多贵族专用的乐器,这表明《关雎》并不是一首爱情诗歌。
D.学者要想让读者读懂《诗经》,就必须挖掘《诗经》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分析《诗经》对后代文化创作的影响。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芣苢》描写劳动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静女》表现了静女的温柔娴静,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C.《无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咏唱,形成一种整齐美,回环美。
D.《硕鼠》反映了劳动者对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的痛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我们应当如何读《诗经》。
5.《诗经》中的《卫风•氓》是如何体现伦理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遥远的回响
吕新
①一代晋商,集体转身,依次退场,在时间的深处渐行渐没,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与命运消失于历史的风雨之中。
②幕落下,时间的绛紫或深红或墨绿的帷幕落下,鼓,消音,锣,蒙尘,虽然脸朝上,却是另一种埋葬的方式,脸用蛛丝的手捂着,蛛丝儿结满雕梁,丝弦松开,不再紧绷。
③台下的人纷纷走散,因为台上的人不断地消失,且不知所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