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410字。
贵州省安顺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需通过整合“过去经验”“当下角色”与“未来期待”建立稳定的自我认知。这一过程常伴随“同一性危机”——当个体无法协调内在需求与社会期待时,易陷入角色混乱。研究显示,当代高中生面临三大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割裂、群体归属与个性彰显的冲突、价值多元与选择焦虑的张力。
中国文化背景下,代际观念差异加剧了同一性困境。父母普遍以“稳定发展”为导向,强调学业成就与社会规范(如“考名校=成功人生”);青少年则更关注“意义感”与“情感联结”(如“做自己喜欢的事”)。调查显示,72%的高中生认为“父母不理解我的真实需求”,代际沟通障碍导致“存在性孤独”——即便身处群体,仍感到精神世界的疏离。
心理干预需分层次推进:其一,叙事重构,通过日记写作、团体故事接龙等方式整合碎片化自我认知;其二,意义赋予,引导青少年从日常学习中发现个人价值支点(如将数学解题能力迁移为逻辑思维优势);其三,阈限体验,创设社会实践场景(如模拟联合国、职业角色扮演),帮助其在角色转换中突破心理舒适区。追踪实验表明,参与阈限体验项目的学生,生涯迷茫感下降41%,自我效能感提升29%。
当前研究存在两点局限:一是过度依赖自我报告数据,易受主观偏差影响;二是对农村青少年群体关注不足(样本中城市学生占比85%)。未RI监测前额叶激活水平),探究同一性构建的神经机制,并拓展跨文化比较研究,为差异化干预提供依据。
(摘编自《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构建的困境与突破》,《心理学学报》2025年第4期)
材料二:
文学作品通过象征系统构建“平行世界”,为青少年提供“替代性经验”。读者在安全距离内完成心理投射与情绪宣泄,如加缪《西西弗斯神话》中,荒诞英雄持续推石上山的意象,恰为存在焦虑者提供哲学启示:承认命运荒诞性的同时,以抗争姿态赋予生命意义。这种悲剧性超越机制,与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形成跨文化呼应。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文学疗愈的物质基础。深度阅读时,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被激活,促进情感共鸣与认知重构。例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逆境成长叙事,通过“镜像神经元”效应使读者体验韧性力量,间接提升心理弹性。实验组阅读该作品后,抗压测试得分平均提
高18%,而对照组仅提高6%。
文学阅读亦存在潜在风险。当青少年过度代入虚构角色的极端选择(如《人间失格》中太宰治的自我赦逐),可能将文学表达误读为现实困境的解决范式,反而强化消极认知。因此,教育者需引导批判性阅读——既沉浸体验情感冲击,又保持理性反思距离。例如,在共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可设计议题:“霍尔顿的反叛是自我保护还是逃避成长?”
数字阅读的碎片化特征削弱了文学疗愈功能。短视频解说的“快餐式消费”使读者丧失深度思考空间,社交媒体中的“情绪极化”进一步加剧心理动荡。对此,研究者提出“混合阅读模式”:以纸质书为基础构建意义框架,辅以数字化工具(如互动批注App)增强参与感,使疗愈功能适应Z世代认知习惯。
(摘编自《文学阅读对青少年心理疗愈功能的哲学阐释》,《哲学研究》2024年期)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只需整合社会期待即可完成自我认知,无须协调内存需求与未来期待。
B.中国文化中的代际差异仅体现为父母重视学业成就而子女追求个性表达,缺乏其他维度冲突。
C.存在性孤独是指青少年因代际沟通障碍无法与父母达成理解,导致青少年在群体中仍感到精神疏离。
D.参与社会实践项目能直接消除青少年的生涯迷茫焦虑,且效果立竿见影无须长期跟踪干预。
2.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学疗愈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缪通过《西西弗斯神话》中荒诞英雄持续抗争的意象,为存在焦虑者提供超越困境的哲学启示。
B.深度阅读《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故事可直接提升青少年解决现实逆境的能力,无须其他心理干预。
C.批判性阅读要求读者在沉浸于文学情感冲击的同时,保持理性反思距离以避免过度代入极端选择。
D.数字时代碎片化阅读割裂文本深层意义,使青少年难以通过文学作品获得完整的心理疗愈体验。
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均主张彻底消除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冲突,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心理健康状态。
B.材料一提出的阈限体验通过模拟职业场景等实践,帮助青少年在角色转换中突破心理舒适区。
C.材料二的“替代性经验”与材料一的叙事重构疗法本质完全相同,均依赖外部文本干预。
D.代际观念差异是导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唯一因素,其他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微弱。
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心理调节策略”上有何差异?请简要概括。(4分)
5.综合两则材料,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为高中生提出建议,并说明理论依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城浮世绘
戴明贤
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安顺人住在石础石阶石院的木屋里,口腹之需也多与石头有关——盐巴用石钵擂,米面用石碓舂,糍粑用石臼打。小石磨不紧不慢地旋转,四面流下洁白的豆汁,在大锅里点豆腐。身上穿的更是离不开石头——新布用石磙碾轧,浣衣放在大石板上捣。
出门走石街,过石巷,穿越城中央的钟鼓楼石洞门。东西南北十字交叉的石甬道,永远被挑水夫们溅得湿漉漉的。成人们宁愿绕楼而过,小孩却爱嘚嘚踩过阴凉沁人、石壁长满厚苔的门洞,还要冷不防大叫一声,让整个门洞嗡嗡震响。颤巍巍的卖水扁担挑来的水,汲自城内的大龙井、双眼井、五眼井等十多个石井,井们都罩着石盖,刻着精粗不一的图案花纹,石沿上满是深深浅浅的数百年磨出来的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