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三个课时,约11390个字。
《故 乡》教案
[222000]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王锦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揣摩语言,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2)了解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朗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读,品味言外之意;通过读,了解作者的感情。
(2)比较。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其外貌及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了解人物性格变化及其变化的根源;将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作比较,分析其变化的深层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1)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分析;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语言﹑动作﹑外貌描写。
2. 难点
结尾的含义;对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回忆﹑讨论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及曾经学过的鲁迅作品,由此导入新课。
2.简介小说创作的背景。
(二)自读感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隐晦(huì) 脚踝(huái) 獾猪(huān) 颧骨(quán) 髀间(bì)
嗤笑(chī) 愕然(è) 惘然(wǎnɡ) 恣睢(suī) 潮汛(xùn)
隐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的样子。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凶暴。
2.了解《故乡》
    《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将全家迁到北京。他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小说中都有反映。
3.整体感知
(1)了解性阅读,整体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2)学生分小组复述故事,相互评价,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复述。
【提示】教师适当的指导复述的要求及方法,使学生能说出主要的情节,不必在枝枝节节上占太多时间。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探究结构
【学生活动】思考:依据故事的发展和人物活动,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点拨】划分的标准不同,划分的结果就有异,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肯定。这里只举一种划分的方法: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分为三个部分。
2.探究人物
【学生活动】思考:小说共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点拨】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农民,“我”少年时的朋友;杨二嫂——小市民,“我”的街坊邻居;“我”。
3.探究闰土的性格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以下表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找出分别写少年闰土﹑中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