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940字。
广东省茂名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笔者认为,优秀的媒介素养不仅要具备高效接收信息的能力,更要有科学甄别信息、高质量生产信息的能力。
检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互联网技术飞速迭代,信息含量以指数级速度增长。然而,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精准寻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看似简单却颇为考验人。比如,有的信息要在社交媒体上检索,有的要去专业数据库查找;有的信息可能只是一篇文章的某个碎片化内容,必须搜索多篇文章才能整合成一则完整信息……寻找信息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我们使用媒介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是上网触网的基础能力。甄别,“乱花渐欲迷人眼”。进入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社会热点、突发事件中,不同主体带着各自立场参与讨论,这其中既有权威内容,又有谣言传言,还有故意带歪节奏、混淆视听的声音,客观事实很容易被主观情绪所掩盖,正确信息也容易在多次传播中被曲解。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寻找信息、判断信息是基础,媒介素养的核心还是在于运用信息,也就是运用舆论的力量来表达观点、推动工作。互联网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媒介去大胆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建议,可以通过理性发声推动社会问题的妥善解决。
提升媒介素养,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做工作来说,都有极大助益,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如陷入迷失焦虑。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五花八门的知识,还有不少自相矛盾、观点相左的内容,如果缺少一定的媒介素养,就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既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又不知如何避开垃圾资讯、虚假信息。媒介素养不足也可能产生认知偏差。当前,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平台推送的内容往往是经过算法测算和推荐的,人们使用得越频繁,喜好就会被平台摸得越透。如果媒介素养不足,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陷入充斥着同质化信息的茧房中。媒介素养不高还容易缺失自主思维。媒介素养不高,常常意味着无法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或是只追踪到动态事实的阶段性进展,或是只了解到事物的片面评价,从而导致偏听偏信、人云亦云,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带偏节奏。
互联网已经成为关乎个体生活、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是时与势的自然选择,而媒介素养也将成为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等同样重要的现代文明修养,不容忽视。对公众来说,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意识到提高媒介素养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其次,提升全民媒介素养应是政府、学校、平台、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最后,网络信息越是纷繁复杂,坚守真实与客观的主流媒体就越难能可贵,肩上扛着的担子也就愈发沉甸甸。跟良莠不齐的自媒体比起来,主流媒体在真实性、权威性等方面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主流媒体更要发挥好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积极报道真实准确的新闻,保持权威公正,成为公众可以信任、愿意信任的信息来源。
身处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媒介素养这堂必修课不能“挂科”。运用好这堂课的所知所学,才能在互联网的大海里自如畅游。
——摘编自《浙江宣传•媒介素养这门课不能“挂科”》
材料二: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新的创作生产和传播行为,借助于自媒体等形式得到极大拓展,但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缺乏媒介素养、过度追求流量。提升媒介素养,既是每个人进行信息传播应有的规范要求,也是依托媒介开展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表现出来的如选择、判断、评估、生产、思辨等各种能力的统称。
B.随着互联网成为了基础设施,媒介素养也应成为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等同样重要的现代文明修养。
C.提升媒介素养是对个体进行信息传播时应有的规范要求,也是开展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时代要求。
D.大众只要能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就可以很好地辨别、鉴赏、理解、创作、传播和消费新大众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网触网的基础能力源自寻找信息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使用媒介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B.如果通过多方面努力让公众媒介素养得到提升,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将更有韧性、更有活力。
C.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反面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D.材料二聚焦新大众文艺领域,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3.下列不属于媒介素养缺失造成的危害的一项是( )
A.如果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并保持判断,便容易被裹挟其中,沦为“流量大战”中的“韭菜”。
B.若长期局限于狭窄的同质化的信息,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也可能产生偏差,陷入信息茧房。
C.许多集体站队、网络暴力等现象往往是冲动盲从的产物,对当事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极大。
D.在媒介使用过程中过度依赖多源比对和追问,反而陷入信息漩涡迷失方向,无法判断真伪。
4.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语言富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5.“小学生秦朗在巴黎丢失作业本”视频引发大量网友关注与传播,甚至不少人积极参与寻找“秦朗”,该事件后来被证实为摆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该类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①这当儿,白嘉轩漫无目的地瞧着原上的雪景,辨别着被大雪覆盖着的属于自己的麦田的垄畦,无意间看到一道慢坡地里有一坨湿土。整个原野里都是白得耀眼的雪被,那儿怎么坐不住雪?是谁在那儿撒过尿吧?筛子大的一坨湿土周围,未曾发现人的足迹或是野兽的蹄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