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380字。
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医疗诊断到自动驾驶,从智能客服到艺术创作,AI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2023年,OpenAI发布的GPT-4已能生成媲美专业作家的散文;谷歌DeepMind的AlphaFold破解了98%的人类蛋白质结构,彻底改变了生物医学研究范式。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伦理争议:当AI能够替代人类完成创造性工作时,艺术的价值是否会受到冲击?
这一争议的核心在于对艺术本质的哲学叩问。剑桥大学艺术史教授艾琳•贝克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镜像,是痛苦、欢愉、迷茫等复杂体验的具象化表达。”例如,梵高的《星空》不仅是对夜空的描绘,更是其精神世界剧烈波动的投射。而AI创作的本质是算法对海量数据的模仿与重组,如2022年获奖的AI画作《空间歌剧院》,虽构图精妙,但其生成逻辑仅是基于对5万幅巴洛克风格画作的分析。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实证研究表明,观众在得知作品为AI生成后,对其情感共鸣度下降63%。这印证了部分学者的观点:艺术的核心在于人类独特的情感表达与生命体验,AI的“创作”仅是技术层面的精巧复刻。
然而,技术乐观主义者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视角。斯坦福大学人机交互研究中心通过“双盲实验”发现,AI生成的诗歌在匿名状态下,被读者评为“富有哲理性”的比例高达41%。AI艺术平台MidJourney的用户调查显示,78%的创作者表示AI工具拓展了他们的想象边界。日本数字艺术家村松亮太郎的《AI百鬼夜行》系列,通过训练模型学习江户时代浮世绘,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未来感的妖怪形象,在威尼斯双年展引发热议。这类实践表明,AI可以成为人类创意的催化剂,而非简单的替代品。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价值评判体系的动摇。2024年,欧盟艺术委员会颁布《AI艺术伦理白皮书》,明确规定“任何AI生成作品必须标注技术参与度”,此举引发关于艺术纯粹性的激烈争论。伦敦艺术大学校长弗朗西斯•霍奇森警告:“当算法能精准预测观众的审美偏好时,艺术可能沦为数据驱动的讨好游戏。”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陈莉莉反驳道:“摄影术刚出现时,也被质疑会杀死绘画,但最终催生了印象派革命。AI或许正在开启艺术史上的新轴心时代。”
(摘编自《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的博弈:技术狂飙时代的冷思考》)
材料二: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AI技术展现了更为复杂的多维影响。敦煌研究院自2021年启动“数字敦煌2.0”计划,利用AI技术完成莫高窟第45窟壁画的修复。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与深度学习算法,AI能在0.1毫米精度内识别颜料剥落区域,并模拟历代画师的笔触规律进行填补。传统修复师需耗费数月完成的工作,AI仅需72小时即可输出修复预案,效率提升近30倍。2023年,该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表明AI生成的诗歌作品在匿名状态下能获较高的认可,体现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B. 材料二中,敦煌研究院用AI修复莫高窟壁画,效率远高于传统的修复师,还成功还原西夏“叠晕法”等失传工艺。
C. 材料二列举日本正仓院修复唐琵琶的例子,说明AI对文物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不足,无法完全替代人进行文物修复。
D. 两则材料在探讨AI相关问题时,都既提到了AI的显著优势,也指出了其现时存在的不足,体现了对AI发展的理性思考。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形成递进关系,先探讨AI在艺术领域的争议,然后再深入分析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B. 材料一聚焦艺术创作的哲学思辨,材料二侧重反映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二者共同指向AI与人文价值的冲突。
C. 两则材料均采用对比论证,将AI艺术创作成果与人类艺术成就对照,以此揭示技术革新的必然发展趋势。
D. 两则材料均采用层进式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逐步展开论述,层次分明。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AI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技术与人文的张力”的一项是( )
A. 故宫博物院通过运用先进的AI三维建模技术,高效完成了院藏青铜器的高精度数字化存档工作,观众通过小程序中设置的“文物修复实验室”功能,可用手势交互方式体验青铜器修复的具体过程。
B.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联想集团合作时,AI基于千万级数据快速复原应县木塔斗拱结构,却将含有“天圆地方”寓意的八角榫卯误判为缺损。后经专家手工校正,并嵌入了传统营造技艺的详细注解。
C. 南京博物院通过采用AI图像识别技术,高效筛查出了馆藏《姑苏繁华图》的破损区域与褪色部位,为这幅生动描绘清代苏州市井风情的珍贵传世名画的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性支持。
D. 字节跳动研发推出的AI翻译系统“识典古籍”,成功实现了《四库全书》部分典籍的快速转译,大大降低了古籍的阅读门槛,有效地解决了国人在阅读古籍时“找不到、读不懂”的实际难题。
4. 有学者提出“AI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应是赋能而非替代”,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5. 陕西省启动秦始皇兵马俑遗址数字化保护项目,拟利用AI技术对陶俑残片进行智能拼接与色彩复原。在公众意见征集阶段,有网民留言:“AI拼接会不会忽视陶俑承载的秦代历史信息,让文物失去原真性?”请结合材料二,列出具体措施,回应网民留言,帮助项目组完善方案。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为核心,展现了技术革新与传统价值的深度碰撞。材料一通过艺术创作领域的争议,揭示了AI模仿性与人类情感表达的哲学差异;材料二则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呈现AI高效修复与文化误读的实践矛盾。两则材料形成互补论证,既肯定技术赋能的价值,又警惕人文内涵的消解,最终指向“人机协同”的平衡路径。文本通过跨国案例与最新立法动态,构建了技术伦理的多维讨论框架,体现了当代社会对科技狂飙的冷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还成功还原西夏‘叠晕法’等失传工艺”的“等”字不准确,原文仅提及还原“叠晕法”这一项失传工艺,未涉及其他。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流水行云
别鸣
大雨滂沱,如此五天五夜,浇得热带丛林服服帖帖,到今天中午一点四十三分猛然收手,毫无预兆地停了。我依旧披着雨衣,只是掀了雨帽。我来斯里兰卡康提已一年三个月。来时公司人事部谈话,说家公①年纪大了,需要陪护,这次只准签一年派遣约。去年底,我还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