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1260字。
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质量监测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先生与梁漱溟有着很多接触与交往,对待梁漱溟及其作品的态度可谓尊崇。早在1933年夏天,刚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的费先生便应邀参加了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工作。1987年10月,在为纪念梁漱溟先生95岁诞辰而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费先生发表题为“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的讲话,表达了对梁漱溟的尊敬和仰慕之情。1988年6月,费先生赴港主持第三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盛邀梁漱溟参加,并在会议上发言专门讨论梁漱溟的文化观。此后不久,梁漱溟先生溘然长逝。1992年6月,费先生到山东考察,特地前往邹平梁漱溟墓地献花凭吊。在1993年10月的一次演讲中,费孝通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践与他自己的社区研究工作一并视作“社会学中国化”的一部分。在2003年的一次谈话中,他进一步表示,他在两个方面与梁漱溟连接上了,一条是对社区的研究,一条是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在其漫长的写作过程中,费先生时时赞同性地引用梁漱溟的话,这些频繁而广泛的引用充分显示出他对梁漱溟著述的熟稔。由其助手张冠生记录的1993年7月12日的一段对话,生动地反映了费先生对梁漱溟的重视。
费:……我喜欢看梁漱溟的东西,他说出来的是他自己的学问,不是别人的。
张:现在已经有《梁漱溟全集》了,费老您要看吗?
费:要!要!你回北京就帮我买……想看的还有冯友兰的东西。
张:好。回到北京就去帮您买梁先生和冯先生的全集。
费:好!好!这两个人的东西我要好好看看。
费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是他晚年重读梁漱溟作品后受到的影响和启发。这不仅是指他从思想渊源上受到影响,而且从“文化自觉”概念本身的形成和提出上也受到梁漱溟“民族自觉”提法的直接启发。
梁漱溟提出民族自觉,“是从文化上想问题,也是文化上的自觉”。民族自觉,自觉什么?自觉到中国民族自救运动的实质和意义已超越本民族的生命保存,而在于为世界未来文化开辟前途命运。梁漱溟进而分层言之:首先,要克服“对固有文化缺乏自觉”,摒除“对西洋的模仿追趋和对固有文化的厌弃反抗”,充分体认“吾民族实负有开辟世界未来文化之使命”。其次,要守定“至死不易吾精神”的立场和勇气,“毅然负起其历史的使命”,这样自会有“生者方劲然”“前途之恢张”。最后,谁自觉?自觉的主体是谁?是本民族的成员,尤其是国人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要觉悟到乡村,要自觉实现自身与作为民族主体的乡下民众的结合。
——(摘编自张浩《从“民族自觉”到“文化自觉”——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探源》,有删改)
材料二:
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中华民族看到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